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代表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即简单又复杂。需从刘备发起夷陵之战说起。

刘备这一生非常励志,从草根起家,百折不挠、越挫越奋,终成一代帝王。

公元221年,已60岁的刘备,在当上蜀汉皇帝后,还没三个月呢,便不顾年事已高,执意发起了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御驾亲征,讨伐东吴,却大败而归…… 刘备为何要发起夷陵之战,至今还众说纷纭,但其中比较公认的是:此战是刘备拼死而做的最后一搏,因为丢失荆州,是蜀汉不可承受的损失,等于宣布蜀汉势力被封死在西川!

这对于一心想恢复汉室荣光的刘备来言,是绝不可接受的。所以刘备此战的最低目标,是要拿回荆州,至于替关羽报仇,其实更多的算是借口。 但刘备却败了,且败的非常惨,但出人意料的却是,刘备虽惨败,却兵退到永安后,竟然决不后退了! 永安(今奉节县),位于益州东部,离东吴非常近,此刻东吴气盛正盛,为何刘备败退这里后,就决不后撤了?

显然这里也是危险异常的。除了因为有赵云的援军到来后,其实,更要赞一下刘备!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非《三国演义》中,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形象,之所以他到达永安后就不再后退,是因为刘备清楚,自己若再败退下去,就等于是引领着吴兵全面进攻蜀汉,如此一来,蜀汉就危险了。

而他身在永安,相当于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君王誓死守边界。自然整个蜀汉的力量,会跟随着他集结在边界,即可避免全面溃败,又能对吴国起到威慑、遏制作用。 果然,正是由于刘备在永安,使得整个蜀汉的力量,再次集结在蜀、吴边界附近,再加上曹魏趁机袭击东吴,让孙权惊恐了,这种态势对东吴来言也是难以承受的,所以连忙修书刘备,派特使前来,表示两家应再次结盟,共同对付曹魏。

由胜利方,且是完胜方,向惨败方首先提出议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究其原因,既是当时魏、蜀、吴,三国间彼此克制,又环环相扣的历史大背景所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于惨败中,以君王身份,守备边界的虎威所致。 刘备终于长出一口气,表示可以考虑,先两家停战吧。刘备最后的虎威,终于镇住了局势,但此刻的刘备,也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刘备托孤遗言

公元223年,诸葛亮跪在刘备的床榻前。其实在诸葛亮到来前,即公元222年,已经有一位蜀汉重臣到过这里,他就是李严,当时是被刘备封为“尚书令”。

诸葛亮是第二个,来到这里的蜀汉重臣。 但这一次却跟李严那次完全不同,因为李严那次是属于,朝政的人事任命等,而这次却是托孤。

章武三年(223å¹´)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即,刘备清清楚楚地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能力,胜过曹丕十倍,有你在,必能使我蜀汉国泰民安,完成恢复汉室荣耀的历史责任,要是我儿子刘禅能否辅佐,就尽心辅佐,要是他不成器,你就自己定夺,选取对蜀汉最有利的方案!

其中:取并非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自己当皇上。因为近来,这种荒谬的说法大行其道,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一则是不负责者为博眼球,二来便是没搞清楚,此话的逻辑关系。

刘备托孤遗言的逻辑关系

其一,肯定诸葛亮的才能,之所以拿曹丕来说事,不是“敲打或试探诸葛亮,是不是想学习曹丕”,因为后面还有“终成大事”这四个字跟着。对刘备来言,什么是终成大事?显然就是恢复汉朝的荣光!而曹丕对刘备来言,就是篡汉的逆臣!他不说曹丕,说谁?

其二,对诸葛亮的终极信任。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备这一生惊涛骇浪,什么场面没见过?自然清楚刘禅的才德和缺点等。刘禅就不是一个敢于进取、搏击的人,故而“终成大事”这等任务,刘禅是完成不了的,这点刘备清楚。

所以刘备才对诸葛亮说“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个“可辅”和“不才”,都是围绕着“终成大事,即恢复汉朝的荣光”来言,那么这个“取”,怎么就变成了“诸葛亮可以取得刘禅,当皇上了”?所谓刘汉,刘汉——刘邦开创的汉朝江湖,自然皇上必定姓刘!

其三,通过前面两点可以清楚看出,刘备这句话的中心,是“终成大事”这四个字,一切都要围绕这四个字来分析。

因为,刘备他的身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蜀汉皇帝。 从他不顾年高,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要夺回荆州,兵败后逞虎威,以君主的身份守备蜀汉边界,全都是围绕着这个“终成大事”,自然临死前也念念不忘这事,这是刘备一生的“主题”。

刘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致力于“兴汉室”,这是他的旗帜!无论关羽、张飞、赵云,还是诸葛亮等,都因认同他这面旗帜,才聚集在他身边,才致死奋斗!所以刘备死前,他怎么可能,丢下这个主题,砍倒这面旗帜呢?

这也是为何蜀汉灭亡时,蜀汉出现的誓死不屈的英雄,比魏和吴都要多许多的真正原因,虽蜀汉最弱小,但若论为信念而战,蜀汉却又是最坚定的,因为他们认同自己代表的是“汉”!

为何成为难解的“历史谜团”

那么为何,刘备清清楚楚的这句话,却成了难解的“历史谜团”,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呢?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

因为任何一位熟知历史的人,都不会被这些奇谈怪论影响,因为他们清楚,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策在临死前,也曾对张昭说过这等话。

《三国志》中,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这样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发出奇谈怪论者,为何不对孙策的这句托孤遗言,来几句,说道说道?同样是“君便自取之”!

想来,一则是刘备和诸葛亮在历史中的名望,要高出孙策和张昭。

第二,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谁让刘备的儿子是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而不是曹操所言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才是关键!

由于蜀汉代表着汉的正统(曹丕篡汉后),可却出了一位功盖三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和一位“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在这种奇妙的组合下,自然便会产生出一种假想,要是诸葛亮当了皇上,也许蜀汉就会一统江湖了……

偏偏刘备托孤中,又出现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故而出于有心也好,无心也罢的进行歪曲,尤其是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这种情绪便成为了一种现象,故而形成了这种“历史谜团”的假象。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别有用心,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这个经典桥段好像我们以前高中学过的课本一篇文言文上有。就是相当于刘备在白帝城死前托孤,希望诸葛亮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并且辅佐他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那么刘备死前说的那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的只是为了让诸葛亮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吗?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的大败,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这个依托刘备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同时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等人对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对自己的儿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证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的责任心十分强,所以这时只要把儿子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就会尽责地把他扶起来。

我觉得刘备此举完全是他的小心机。因为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刘禅,而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撑不起这个大任的,只有靠诸葛亮的辅佐。后来诸葛亮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帮刘禅南征北伐。这才是刘备最大的阴谋。


所以我觉得刘备死前说的那段话就是为了让诸葛亮好好辅佐他的儿子刘禅,保住他的江山。

第2个回答  2020-09-17

这是三国里很著名的一段了,在《三国志》中对“白帝城托孤”有相应的描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知道先生的才华比曹丕胜过太多,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伟业,如果我的儿子可堪辅佐,那你就辅佐他一下,如果他扶不上墙,你可以“自取”。

很多人都将这里的“自取”理解成取而代之,但也有不同看法认为是说诸葛亮可以再刘备的其他几个儿子当中再挑一个扶上位。此外,刘备还对刘禅说,自己死后,要对诸葛亮像父亲一样尊重,要听话。但托孤都托得这么彻底了,刘备为什么会提到曹丕呢?这是大家讨论最多的地方。

我认为在最后的时刻,刘备其实还是防着诸葛亮的。刘备一直以正统汉室自居,认为曹魏是谋逆之辈,而从很多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曹丕完全继承了曹操的阴险狡诈、野心勃勃等特点,刘备将这样一个“反派”与自己的智囊诸葛亮相比,我觉得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诸葛亮真的自己取刘禅而代之,天下人都会认为他和曹魏一样,都是谋逆反贼。诸葛亮大概是听出来这个意思了,所以连忙说自己会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诸葛亮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我认为他都不可能会谋逆篡位的,刘备死前的这段话,我觉得为他们“完美”的君臣之谊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3个回答  2020-08-05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对诸葛亮说这番话的时候,己经是感觉时日无多,并且己选定诸葛亮为辅政重臣,选托孤大臣乃国之重务,岂非儿戏。刘备以退为进,让诸葛亮感受到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从而刺激他的心灵深处,让他死心塌地效忠刘禅。
第4个回答  2020-08-05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君可自立,其实就是为了鞭策他而已,也想试探诸葛亮的忠心,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如果真的自立门户那就是大逆不道,他是在提醒诸葛亮好好辅佐阿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