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皇帝一般用谥号,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为用庙号?

如题所述

我们读古代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称为“什么帝”,有的皇帝称“什么宗”、“什么祖”,有的皇帝则称为什么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称呼上的区别呢。我们在称呼古代帝王的时候,可以称呼帝王的谥号,可以称呼帝王的庙号,可以称呼帝王的年号,甚至可以称呼他的外号。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唐朝以后皇帝基本上改用庙号呢?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号。中国古代庙号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据宗法制度,对国家有重大功绩、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会特别追谥庙号。商朝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叫“太”、功高者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为“中”。

周朝继承发展了周朝的谥号制度,却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所有周朝并没有什么“祖”、什么“宗”。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根本就不理什么谥号、庙号,废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谥号、庙号。所以秦朝成了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没有谥号和庙号的朝代。西汉建立以后,又重新恢复了谥号和庙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建立曹魏的曹丕庙号为魏高祖,为曹魏灭亡埋下伏笔的魏明帝竟然拥有了魏烈祖的庙号。曹魏一个没有完成统一的政权竟然有了三个“祖”,这让清朝的三个祖情何以堪,这让实际开创大唐的唐太宗李世民情何以堪。魏晋以后,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拥有庙号。而隋朝以后,基本阿猫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谥庙号,甚至包括亡国之君也可以拥有庙号。

庙号主要有“祖”、“宗”两种,通俗点说就是开创为祖守成为宗。有开创之功一般称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称为世祖、圣祖、成祖,如汉世祖、清世祖、清圣祖、明成祖。太宗则有发扬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收成有法的意味,如汉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传承发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继承皇位。

谥号指对已逝的皇帝、后妃、诸侯、大臣以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按照其一生事迹进行一个盖棺定论的评定后,给出一个评定称号。谥号不仅在古代中国盛行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地也非常盛行。

谥法一般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

美谥也成为上谥,也就是褒奖类的谥号。美谥一般有庄、武、文、宣、襄、康、景等。汉文帝的这个“文”字就是一个十足的美谥,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道德博厚或者勤学好问的意思。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平谥有怀、悼、思、哀、愍等。如当年刘备在蜀汉就给他认为值得同情汉献帝刘协追谥了一个汉愍帝。

恶谥则是下谥,也就是批评类的谥号。有厉、灵、炀。比如“炀”有好内远礼的意思,就像隋炀帝;“厉”有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的意思,就像周厉王;“灵”表示乱而不损,像汉灵帝。

谥号的字数也由最初的一个字发展到多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基本上就一、两个字,唐朝之后往后会在最关键的那个谥号字之前加上一大串修饰词,主要是赞美之词。明朝皇帝的谥号字数基本稳定在十六个字,清朝皇帝的谥号则可以多达二十二个字。

先秦时期的谥号基本上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情况。一个字的如周武王、周成王。两个字的如秦昭襄王、秦庄襄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废除了谥号。汉朝重新恢复谥号,汉朝皇帝的谥号基本是一个字,由于在前面加上一个“孝”字,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两字谥。

唐朝开始,尤其是武则天开始打破一字、两字的惯例,开始在流行多字谥号。如唐高宗李治谥号为“天皇大帝”,749年有追谥为天皇大圣皇帝,754年再一次追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字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阿谀奉承。唐高宗以后皇帝谥号的字数,基本上都在四个以上。

明清时期,谥号基本完善稳定。明朝皇帝字数基本上稳定在16字、17字或者21字。如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足足多达21个字。清朝皇帝谥号一般为21个字、23个或者25个字,基本稳定在22个字左右。康熙爷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达到了23个字。

唐朝以前,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当时皇帝的谥号也主要是一字谥号或者两字谥号,用谥号称呼皇帝完全够用。比如汉武帝、汉景帝、汉昭烈帝、隋文帝、魏孝文帝等。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如果用庙号代指皇帝的话,就会出现无法称呼一些皇帝的情况。比如汉景帝没有庙号,该怎么称呼他呢?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都是称呼皇帝的谥号,简单方便又明了。

唐朝以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的谥号开始由一字谥号或者两字谥号转向多字谥号。另一种情况是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庙号都是一字庙号。如果这时候再用谥号称呼皇帝则显得非常不方面,有可能说了大半天还没有把皇帝的谥号说完,还有可能出现说着说着忘了皇帝谥号的情况。如果改用庙号则完全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就出现了我们通常听到的唐太宗、宋太宗、唐玄宗、宋真宗的庙号。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庙号要比谥号的级别更高一点,称呼其庙号也显得对这个皇帝更尊重。

我们刚刚说有时候我们还会用皇帝的年号称呼某个皇帝,这种情况出现最多的就是清朝。我猜一定有许多人不知道清朝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但可能知道他们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一种名号。我国第一个年始于汉武帝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为“宣统”(你要非说“洪宪”我也没有办法)。如果用年号称呼一个皇帝,得有个大前题,就是这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前,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用年号称呼明朝以前的皇帝。

但是世事无绝对,比如我们也会用贞观皇帝称呼李世民,用建武皇帝称呼刘秀。从明太祖开始,明清两朝的皇帝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明朝只有明英宗有两个年号,主要因为这哥们曾经两次当皇帝。清朝只有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主要因为皇太极完成了由大汗向皇帝的过渡。所以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我们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更加简单明了方面,即使皇帝活着的时候也可以用年号称呼他。比如康熙、雍正、乾隆、道光等。

除此之外,有时候也会用一些特定称谓(外号)称呼某位皇帝,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比如,有人称汉光武帝刘秀为铜马帝,有人称明宣宗为蟋蟀皇帝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4
这是因为唐朝的统治者认为谥号的头衔太长,叫起来非常的不方便,所以就使用了庙号。
第2个回答  2021-01-13
因为唐朝的皇帝们觉得谥号实在是太长了,也没有什么人能记住,叫起来很不方便,干脆就改用庙号,这样也比较方便后世之人记住自己。
第3个回答  2021-01-14
因为在唐朝之前,皇帝的庙号比较稀缺,并且谥号非常短,而在唐朝之后,谥号都非常长,为了方便称呼,所以都改成了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