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

如题所述

从古到今,这个逻辑有相当的延续性。这一体制的核心既不是持续常态的高度集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政发包制度,而是国家权力(或皇权)与官僚权力(包括地方权力)的收放松紧的节奏性变化,体现在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是,国家权力与官僚权力的主从关系为国家支配形式的核心,皇权大一统为万古不变之理,“以不变应万变”。这一基本构架得到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的支撑而稳定存在,从礼制、儒教、科举到官僚体制。二是,在皇权与官僚体制间、以及官僚体制内部,实质性权威的重心收放不一,而且在不同层次移动,由此引发不同治理模式的演变——从高度关联到逐级分权,到松散连接,甚至短暂的各为其政,“以万变应不变”。

因此,中国的治理体制并不单单是一个高度集权、贯彻自上而下意图的机器,也不总是各自为政的地方性权力,而是随着时势变化所产生的压力(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干预),不断地调节、演变。随着政府不同治理模式的演变,国家也在名与实之间不断转换其角色作用。本书用动态的方式来把握中国国家治理的轮廓和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4
所谓仁德是一种治国的价值观,如果君主求名求利,那么全国上下都会奉行这样的价值观;如果君主奉行仁德,那么全国上下都会奉行仁德。而孟子所奉行以仁德治国的背后逻辑,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以是否造福百姓为依据,就像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都说,儒家讲究礼仪规范,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有一种宣扬等级观念的思想。但其实,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而施行仁政和德政是一种手段和方法。

那为什么孟子会认为仁政思想是好的呢?因为不管在儒家还是道家思想看来,遵循自然法则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儒家思想认为,人都有向善的本能,仁德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去治理,这样才是正道,自然之道。就像孟子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意思是说,让君主施行仁政才是一种正道,而所谓正道就是符合自然法则。


所以,很多人误解了儒家思想,推崇阶级观念,要人遵守各种礼仪规范是一种迂腐的治国理念。但其实,其内在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认为“善”是一种天性,而按照善的方法去治理国家,也最符合天性的,也就是符合自然法则的。

儒家看到每个人有“善”的天性,因此希望顺着人善的天性去治理,这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法家思想看到了每个人有“恶”的天性,所以想尽办法去遏制人性的“恶”。他们只是看到了人性的不同面,然后采取了所认为正确的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