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不是真的就在宛城呢?

如题所述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实力不济,此时各诸侯纷纷独立,拼己之力,争夺天下。这便少不了众多战争的发生,而有了战争,就会有成败,也就会有诸侯对人才的需求。在此时,英雄武将,文臣谋士也纷纷出现,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其中若说真正有头有脸,并占据一席之地的人,也并不多。

个人认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卧龙"诸葛亮了。其曾隐居于山林,但因刘备的三顾茅庐,最终出世为刘备服务。其在自述身份时,也曾提到自己曾"躬耕于南阳"。那么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是不是宛城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首先在三国时期,宛城处于南阳郡的管辖之下,诸葛亮所称"南阳",或为宛城。

其实诸葛亮的“躬耕地”之所以存在的争执,并一直持续了数千余年之久。一方面是因为年代久远,有关的史籍资料也相对缺乏。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屡经变动,更导致探寻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也并不是说,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便因此无稽可考。若从现今较早的史籍记载分析,加之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合理性推断,还是可以得出关于此类问题的结论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此时的南阳除了指南阳郡,在很多史书记载中,也都提到了有代指郡治宛县的含义。而且类似于郡代指县的记载,在史书中也是比比皆是。

但是总是有人强调,史料中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可是此时诸葛亮也说了,自己一介布衣,粗鄙不堪。又有谁会闲来无事去记载他详细的行踪呢?如果不是诸葛亮自己曾说过这些话,恐怕连他曾经“躬耕于南阳”也没有人知道。

第二,由南阳(宛城)与刘备占据的豫州的地理位置可知,宛城便为孔明躬耕地。

刘备是河北涿州人,起初投靠公孙瓒、袁绍,屡屡失败。后来又投靠曹操,这才得了个豫州牧的官职,刘备也因此被称之为"刘豫州 "。

但是刘备此时也仅仅有个官衔而已,并没有很大的实权。刘备整日无所事事。恰巧此时的南阳郡处于豫州牧的管辖地,这就给了刘备一个很好的时机,去寻访人才。而在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引荐,得知了"卧龙"诸葛亮的存在,于是便开始了南阳之旅。

而众所周知的是,诸葛亮的隐居地位于南阳的卧龙岗,也因此被称为"卧龙先生"。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便开始了三顾茅庐。当时的宛城,距离新野县也不远,所以他们才得以一天之内往返一个来回。

而且我们如果仔细的观看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卧龙岗位于南阳宛城西偏北方向。既然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卧龙岗是在此地,那其躬耕地必定不会差距十万八千里,因此来说,诸葛亮躬耕地或许就在宛城。

第三,据各类史料记载,不难清楚,宛城便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而非其他。

在三国时,一般的郡都会设置直属的县,以方便管理。但是南阳郡却并设置南阳县,反而将南阳郡作为一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宛城县。所辖邓县、宛城县等37县统称为南阳。

也正因如此,《出师表》中所阐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史料中大多记载为南阳郡,却没有明确的表明在哪个县。而据《三国志》记载: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而当时曹操"军淯水",也就是在南阳城外的淯水边上。作为一代圣贤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困于南阳",与《前出师表》中所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又怎么会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呢?依据"困于南阳"的宛城之战,我们也就可以明确诸葛亮的躬耕之事是发生在宛县的。

也就是说"躬耕于南阳"必定是在南阳的宛城。其实,无论哪个史料中记载的"南阳",都不是单单指郡治宛城一个地方。但不论"南阳"包括多大的一块儿地区,宛城总是位列其中的。由此可知,宛城应该真的是诸葛亮在《出师表》所提到的"躬耕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