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为什么会有欧式设计风格?

如题所述

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欧式园林建筑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铜像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西洋楼内的装饰

作为园林,西洋楼内除了主体建筑外,还有大量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从细微处反映了中国元素,无论是室外装饰还是室内陈设都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影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花阵迷宫,迷宫矮墙是砖制的而非西方庭院常用的绿篱迷宫,只是在迷宫四角种植了龙爪槐,在矮墙上种了绿植而已。可见对于西方园林装饰,中国皇帝并非照搬,而是融入了个人观念。

据说,起初在设计西洋楼时,传教士按照西方常理设有裸体人物雕像,但是被乾隆皇帝否定。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衣裳表现的是文化,赤身露体则是非文化、无文化的样态。赤身跣足肉袒以见人,若非羞辱自己便是羞辱他人。并且,在中国也很少有塑人形以用于装饰或者欣赏的情况,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应重心而不是重形,形体并非审美对象,这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所以,西洋楼虽是一座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的园林,但庭间大多数装饰物都是中式风格的,以动物为主,少有人物造型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7
圆明园之所以会有欧式设计风格,是圆明园在建造时曾经有欧洲人的设计师。
第2个回答  2020-12-07
因为圆明园历史悠久,而且圆明园被烧了以后,重建,也会融入现代的工艺在里面,所以会出现欧式的风格,这也是很正常的。
第3个回答  2020-12-07
圆明园之所以会有欧式风格,是因为圆明园是中西合璧的一座园林。融合了中西艺术风格。
第4个回答  2020-12-07
因为圆明园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借鉴了西方的风格,所以才会有欧式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