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欲学而恐已暮,说的是哪个故事

如题所述

这篇文章也叫《师旷论学》,以下是它的翻译,附带原文、注释等补充,希望能够帮助你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一、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二、原文

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4)年七十,欲学,恐(5)已暮矣。”

师旷曰:“暮(6),何(7)不炳烛(8)乎?"

平公曰:“安(9)有为(10)人臣而戏(11)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12)安敢戏其君乎?

臣(13)闻(14)之,少(15)而(16)好学,如日出之阳(17)(18);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19);老而好(20)学,如炳烛之明(21),炳烛之明,孰与(22)昧行(23)乎?”

平公曰:“善哉!”(24)(25)。(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3]

三、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吾:我。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为:作为。

(11)戏:作弄,戏弄。

(12)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3)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4)闻:听说,听闻。

(15)少:年少。

(16)而:表并列,并且。

(17)阳:阳光。

(18)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19)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0)好:爱好。

(21)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22)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23)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24)善哉:说得好啊!

(25)善:好。

四、赏析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象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象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岳珍)

五、个人感受

活到老,学到老。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习永远没有太晚了的说法,即使我们一大把年纪了,依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