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对师德修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如题所述

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神圣使命。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正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践行为人师表,已成为新时代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师德修养问题日益突出,教师歧视、讽刺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不仅影响着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师德修养刻不容缓。
(一)加强师德修养是国家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2006年9月,我国颁布并正式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也对教师作出了三条明确规定:一是“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三是“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把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到了法律规定的高度,这既是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
(二)加强师德修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经济长远发展,社会长足进步,靠的是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90年代后的学生,不再“尽信师”,“唯师是听”。他们敢于说“这是我的权利”,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独立的世界观和判断力,老师与学生的“代沟”更明显。教师只有深人学生内心世界,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教育水平。
第二,教师与同事的和谐。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会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同事合作、交流与探讨。
第三,教师与家长的和谐。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特别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长和孩子共同认可的教育。教师要虚心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教师与社会的和谐。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教师必须既严格要求自己,又十分理性地把自己当作社会普通的一员,尽自己的双重职责。
第五,教师自身的和谐。作为教师,既要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努力,更要学会自我调节。在利益诱惑面前耐得住,以完善人格、高尚情操主动参与教育,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真正实现依法执教、依法施教,实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加强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其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的青少年儿童。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同时还表现在其劳动行为上。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影响人的思想和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必须高尚。
(四)加强师德修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核心理念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下列“五种意识”
一是发展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发展、都能成材,这是为师之德的试金石。对于那些爱上网、爱看课外书、爱惹事的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或漠视。
二是平等意识。孔子教育学生通常用缓和的、循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很少疾言厉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这是师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就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人格上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而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三是公正意识。学生对教师的公正期望值很高。一项调查表明:92%的学生认为,偏心是教师身上最不能原谅的缺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奖罚,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和长短处,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合情合理地对待每一件事,不要以成见看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
四是包容意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包容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冷静地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合理性建议,平静地接纳那些被认为调皮捣蛋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五是创新意识。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不断改进,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五)加强师德修养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才能不断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幸福。否则,面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和市场经济的遍地诱惑,教师很难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信条,安贫乐道。加强师德修养,能使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变成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使自己的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
师德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加强师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自身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事业走向成功的过程。只有加强师德修养,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取得成功。
二、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十大基本素质
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我想,至少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身心健康,完美的人格态度。
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所有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担负起繁重、艰巨的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而重点应体现在耐力较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等方面。
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要“予人健康”,首先要“自己健康”,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的角色认知、饱满的工作热情、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这些都是为人师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个性即特色,是一个人带有倾向J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个性是一种优势资源.与创新能力和事业成功关系密切。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
挥洒着自身个性。教师良好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会如春风化雨,在教育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位师德上失衡的教师远比一个教学水平低下的教师可怕。因此,教师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较高的政治素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课堂上,教师所传授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学识,而且代表着社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品德、人格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品格、道德修养,以国家所提倡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为执教的根本。
(三)、育人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
“育人为本”是党和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办学泉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是教师的职责,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就是说“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根本职责所在。在教育中,要做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学能力与育人能力的统一、学高与身正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
(四)、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
品德内在,言行外显。个体品德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的优与劣来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的谈吐、优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每一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但作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遵从教师这个职业的规范,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要中规中矩,甚至于参加社会活动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使自己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人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