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勘探体制和机制带给我们的启示

如题所述

大庆油田地质勘探体制和机制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是全面的、久经考验的。需要强调“四个结合”,即探矿和采矿的结合、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当前和长远的结合。

1.探矿和采矿的结合,突出了利益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主要表现在消耗上。探矿和采矿各自核算自己应摊成本,而由收入减去成本的利润则是共同的。也就是说,探矿的投入和采矿的投入是同一个投资主体,形成了探矿人“用自己钱给自己找矿”的机制。所以它既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又能重视地质成果的可动用性,即实用性,不图虚名,不搞“轰动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机制,在探矿和采矿过程中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探采分离不存在利益共同体,而是各自核算盈亏,但是存在利益的相关性。一方面,探矿权人只有找到市场所需要的、成本所允许的地质成果,才能转让出去,收回效益,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采矿权人也亟待获得适销对路、开发后有利可图的矿产资源。它所能获取的利润有赖于地质成果。然而,这种连接要取得效益,必须是企业对企业,而不是事业单位对企业。因为事业单位追求的是“有为才能有位”,没有把成果能否被利用放在第一位。所以,探与采的关系的有效性,不在于是体制内的结合,还是体制外的衔接,而在于双方都是企业,也就是商业性地质工作主体是企业。

2.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突出了效益

在大庆油田,每一项任务的提出都有效益的要求,而技术则是实现效益的主要手段。大庆油田勘查发展战略的四句话充分体现了“效益第一”的思想:“优质储量更多一些;勘探进度更快一些;总量规模更大一些;发现成本再低一些”。它还明确提出“没有效益的储量,一吨不要”。所以它的技术活动都是围绕企业效益展开的。这一点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本质。它是以自己的优质产品和良好效益为社会作贡献的。

与大庆油田相比,不少地勘单位在处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上缺少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把找矿放在第一位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有成本观念,必须有适销对路的观念,才能产生效益。否则,即使找到了矿,但由于成本过高,市场上也无人接受。或者由于可能重复建设,项目无法得到批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单位资金链的断裂。有人说,可以把转让不出去的矿业权作为“国家储量”,这显然是一相情愿。因为真正的国家储备是由财政持有的。它是一种需求,不是“捡漏”。

3.生产和科研的结合,突出了实用性

大庆油田的生产和科研的结合是围绕油气勘查开发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的。一方面,这种结合贯穿于油气生产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在探矿、采矿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例如,大庆油田设置了“勘查开发研究院”,直接向钻井、采油厂等生产单位派遣技术人员,现场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在油气勘探领域,不仅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也研究钻井技术方面的问题。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研究,这种工作方法突出了应用性。这种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调查研究性质的地质工作是非常需要的。

对广大地勘单位来说,生产和科研结合也早已实行了,但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宽,涉及的深度也不够。特别在勘查投资和勘查技术劳务分离的情况下,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往往受到体制的约束,缺乏动力。在大庆油田,在探明储量投入开发之前,还有“油藏评价部”加以制约。这个评价集中体现了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对各种探矿工程及其形成的地质成果及时进行评价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攻关。这种结合对许多地勘单位而言还难以做到。例如,当前整体地质项目承包,形成投资是一方、技术劳务是一方的局面。在技术和劳务之间、生产和科研之间,缺少有效的约束。这对保证地质成果质量不利。

4.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突出了战略性

地质找矿是个长周期的生产过程,在微观层次必须有战略指导。大庆油田勘探的战略安排特别突出。从长时期看,每年的地质项目,既有可以立即提交可开采储量的项目,也有刚刚开展预查评价的项目;既有追求地质储量的项目,也有追求商业储量的项目。这种安排形成稳定的均衡产出的态势,保证了持续高产稳产。从长远看,他们以“百年大庆”为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实现,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设想,大庆从20世纪60年代建设到现在,所有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齐备,所有的投入也陆续收回。面对这样的条件,每延长使用一年,都会产生可观的效益。所以,大庆油田的长远谋算,对国家、对社会是最大贡献,对自己也是最实惠的。

与大庆油田相比,许多地勘单位恰恰缺乏这种安排,这对从事矿业权的生产经营是极为不利的。矿业权的产出很不均匀,投入也不均匀。如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急功近利,是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制定并执行自己的发展战略,是大多数地勘单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