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的春秋》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此书以轻松有趣方式讲述历史,作者在专业与通俗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与少量个人情感、史观参杂,是本书的特色。

序章探讨天子困境,周人用天命、封建、宗法、礼制四条纽带维系天下,西周中后期这些纽带逐渐崩解,西周初年诸侯与天子关系密切,后因地方独立倾向与外族入侵,天子权力受到挑战,难以有效调度资源。

齐鲁两国气质不同,齐国开放功利,鲁国重视规则。环境因素对两国制度影响更大,齐国地处东方前线,需灵活应对,鲁国相对后方,规则落实深入。这反映了制度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对人类是否曾存在母系社会的讨论,提出了反例,如上海农村父母不让女儿出嫁的情况,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古代朝廷划界以确保行政安全,现代国家也采用类似方法缩小差距,淡化地方主义,强调国家意识。

郑庄公的权谋与大多数君主的困境形成对比,大多数君主难以在遵守礼法与追求利益间找到平衡,最终导致“礼崩乐坏”。

春秋初期战争特点,规模小、时间短、不防守战略要地、不以摧毁敌军有生力量为目标,体现了战争策略的变化。

戎狄交侵的背景下,诸侯国难以忍受,开始怀念周朝传统,希望重建天子权威,但实际操作中依赖霸主角色。

春秋中期霸主政治成为重建旧体制的尝试,但大国主导与重建体制存在根本矛盾,小国难以承担霸主重任,干涉内政等手段应运而生。

霸主角色的重要性凸显,但大国自利倾向也明显,霸政体系对大国有利,晋文公时期体现明显,政策表现出对盟友的利用与控制。

政治人物利用民众心理操纵他们,保持武力的最佳方法是拒绝财富,但若不能兑换财富,武力再高也无用。

春秋与战国时代在大国与中小国家关系上有区别,春秋时各国相互牵制,战国时秦国独强,小国数量减少,对大国霸权的约束力减弱。

贵族在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注重教养与风度,日常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样讲究世俗理性、尊严意识和文雅风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