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80年代是开放的中国在思想上狂飙突进的年代,在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向往与西方接轨,快速使中国进入四个现代化。而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各种宣传当中,计算机总是离不开的一种象征符号,和火箭、卫星、原子符号等搭配出现。

在当时,学好计算机主要指的是学习编程,虽然大家都不太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但都是为了祖国现代化服务的一种高尚的理想,更多于探寻其实用目的。

进入90年代的计算机新一次普及,与上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逐渐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

80年代,和其他国家基本同步地,中国开始了中文输入的研究。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自不必说;而在办公室领域,由北京四通集团制作的打字机风行,此后逐渐被IBM兼容PC所替代。

联想和求伯君分别开发的“汉卡”,是可以让当时的IBM-PC识别汉字字库的硬件。有了这样的铺垫以后,90年代初期,电脑加打印机的组合开始应用到更多的办公场所。

汉字输入也有了更快捷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验,由王永明开发的“王码”五笔字型在90年代得到大规模普及。当时人们要报电脑培训班,进去主要练习的就是五笔输入法。

你可以试着问问50-60年代生的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辈,问问他们是否对“王旁青头戋五一”有印象。在掌握电脑操作技能之后,年轻人就可以充当文员,专门进行文字录入的工作。

短短几年之后,中国人迎来下一波电脑普及浪潮,还是在图形操作界面被大规模应用开始。

1992年,微软针对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中文版的Windows3.2操作系统,而1995年Windows95面世后,中文版和其他市场基本做到同步发售,这一切都导致操作电脑的难度级别,下降到了普通人也能随便学会的水平。电脑对中国人而言,再不神秘。

同样在90年代中期,适合普通人的互联网服务也开始逐渐的向下普及。虽然当时的拨号上网费和电话费都贵得惊人,但是从比较富裕的家庭开始,互联网也在中国有了群众基础。

1999年9月,由10多家媒体联合主办了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 ”,12名参与者需要体验如何使用当时并不完善的电子商务,在独立的房间内,通过网络来满足他们的饮食起居需求。

这是现在国内大部分网民不了解的那段历史的终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了。

2017年8月发布的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但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意味着我国仍有接近一半的国民,即使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依然和电脑“绝缘”。如果他们不能掌握这一新时代的必备技能,就毫无疑问会被时代抛下,一旦他们同时陷于贫穷——这几乎是肯定的——那么他们将逃不出贫穷的诅咒。

让全中国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进入信息社会,跟精准扶贫的大目标一样任重而道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