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四川名人,简述其经历和历史

当代四川历史名人,既有一代文豪。又有川北圣人。还有川南革命家。请举例5人以上,并分别简述他们的经历和著作

如果能言简意赅最好
谢谢。。

四川地灵人杰,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六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 ,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 ,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古代历史名人:
诸葛亮
李白
苏轼
杜甫
司马相如
李冰
落下闳
文翁
杨慎
绒靖更郭坚木参
秦九韶
谯周
梁令瓒
李调元
李雄
黄峨
黄筌
花蕊夫人
魏了翁
唐慎微
扬雄
蚕丛
薛涛
张问陶
常璩
陈寿
陈子昂
......
近现代名人:
邓小平
朱德
陈毅
郭沫若
巴金
黄继光
格达活佛
喻培伦
张大千
范绍增
范长江
陈子庄
张秀熟
艾芜
阿来
......
四川名人录

世纪伟人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广安。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去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曾因反对中央错误领导而被撤职。1934年10月投入长征,参加过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治委员。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等职。1952年任副总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化大革命初被撤职。
1973年3月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1976年4月被撤职。1977年7月复职。1978年3月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在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中共政策历史性转变的主要决策人,推动改革开放。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顾问委员会主任、军委主席。
1983年当选为国家军委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11月辞职。1992年春,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1997年2月19日卒于北京。其主张被尊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重要文章、讲话收入《邓小平文选》。

中国军神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刘伯承以足智多谋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而闻名于世,是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其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

铁甲元帅 朱 德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省仪陇县人。一九0 九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特级英雄 黄继光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次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于10月20日,他所在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一个集团火力点所阻,他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他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了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他生前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8
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她一生写过14本著作

《奇迹缔造者》(台湾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
《我黑暗中的光明》
《石墙之歌》
《乐观》
《走出黑暗》
《我的人生故事》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 海伦·凯勒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样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们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人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你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编辑本段]海伦·凯勒生平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苏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等著作。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其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好莱坞的舞台,并由其本人任主演。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并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以资助世界上的盲聋儿童。
1960年描述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海伦·凯勒结束了她那光荣的一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11
1:
刘光第
(1861—1895年)
原名光谦,字德星,号裴村(培村),富顺县人。光绪进士,授刑部主事
。1885年回乡掌文昌书院。1888年入京任职。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向光绪帝提出条陈,抨击时政,主张改革。1898年春在京与杨锐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堂,培养革新人才。9月4日受光绪召见,参与新政。戊戌政变被捕遇害,是“
戊戌六君子”之一。著述有《介由堂诗集》、《衷圣斋文集》。
2:
赵一曼
(1905—1936年)
女,原姓李,名坤泰,又名一超,号淑宁,宜宾县人。宜宾地区学生运动 及妇女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9月奉 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奉派回国到上海,不久派往湖北宜
昌建立地下交通站,为进出四川转运文件和护送干部。1929年组织暴露, 乘船潜回上海。这年秋调到南昌江西省委机关工作。1930年1月,省委机
关遭破坏,带着婴儿返回上海,为了革命工作需要,将孩子送到武汉堂兄家寄 养。“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先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妇女委员、满洲省总
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罢工斗争。1 935年秋调珠河根据地,任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不
久,率领地方游击队参加东北抗日联军,任第三军二团政委。11月在战斗中 负伤被捕。1936年8月2日被日军杀害
3:陈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回国。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4:
朱德同志
1886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佃农的家庭。他在青年时代,已深感我们的祖国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是我国人民进行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时代。朱德同志几乎经历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全过程,成为光照千秋的人民领袖之一。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5邱少云
(1926—1952年)
铜梁县人,生于贫农家庭,13岁为地主放牛,后当学徒、工人,又被国民党军抓去当壮丁,受尽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12日在朝鲜金化以西三九一高地的战斗中,被敌军投下的燃烧弹引起的烈火烧身,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地点,忍着剧痛,坚持不动,直到最后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6:张大千(1899~1983)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皆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第3个回答  2008-12-07
bg

参考资料:g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