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仙和画圣分别是谁?

详细介绍∧-∧!
补充一句:太多不好哦!∧-⊙。

多情圣手画仙——张大千

他是中国的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画家,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和尚,却又风流多情。除了三妻四妾,他常常狎妓为乐,快意生平。他就是一点画师张大千。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

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20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于台湾,享年84岁。

张大千不但在绘画上妙笔生花,在女色上也毫不逊色,曾经在旅居朝鲜期间,就有过他的一段风流佳话,那是关于朝鲜艺伎春红。

春红是朝鲜“伎生学校”毕业的“伎生”,相当于日本的艺伎。张大千原本就对日本艺伎情有独钟。这个受过专门训练的15岁姑娘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做诗填词,当时平壤“日本三菱公司”盛情款待张大千,就约了春红去侍酒,张大千一见钟情,爱得不得了,便将她要了来。

春红也对中国这位大画家、满嘴长须的风流客芳心迷惘,亲密异常,她天天去旅馆看大千作画,还为他侍奉笔砚,娇滴滴,情依依,更使得大千乐不思蜀了。

但是两人言语不通,只能以汉字或者是图画来交流,他曾为春红作过不少诗,其中有一首就是张大千在旅馆中向春红示爱时而作,诗云:

盈盈十五最风流,一朵如花露未收。

只恐重来春事了,绿阴结子似福州。

这首诗中饱含了张大千对异乡女子春红那种“红颜翩翩娇柔浓”的由衷情感,那一刻,他的心中除了这朵貌美芳华的花别无他物,他的头脑在这一段时期都被这份狂热的爱情所占据。

于是,娇滴滴的春红同张大千整日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活像一对天上下凡的鸳鸯,虽然他们之间有18岁的年龄差距。

春红天生的一双巧手,画的一手如闺中秀的兰花。她不揣冒昧为大千画兰求证,大千有题诗道:

闲舒皓腕似柔翰,发叶抽芽取次看。

前辈风流谁可比,金陵唯有马香兰。

两人的缠绵可见一斑,作为一个朝鲜伎生,春红的身世自是不堪一提,她与张大千的风流也不过是一时之欢,张大千在风流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与英姿。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据说这一段恋情,曾传回国内的家中,张大千的第一个妾黄凝素知道了,曾写信质问。张大千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将他与春红的合影寄回家中,并附诗云:

触讳踌躇怕寄书,异乡花草合欢图。

不逢薄怒还应笑,我见犹怜况老奴。

依依惜别痴儿女,写入图中未是狂。
吴道子
开放分类: 艺术、画家、人物、历史、国画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唐代第一大画家 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付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原因:一是毁于兵乱水火。比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及到肃宗李亨回到长安,"不惜名迹",将宫内残留下来的画随便赏赐给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就鬻于不肖之子"。因此,不少名画流散民间。唐末,黄巢起义,唐兵溃入京城,僖宗李儇逃往四川,溃兵及市民涌入宫中抢掠,"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以后历代更迭,名画都有散失。明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皇室竟用内府名画折抵官吏奉禄,使许多名画流入贵族官僚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皇宫的书画又被外国人大量掠走。二是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吴道子的画大部是画在寺庙墙上的壁画,随着灭佛废寺,自然难以幸存。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吴道子画作集评

集评:
唐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历代名画记》)
唐 张彦远: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宋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
宋 苏 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
宋 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 汤 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明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
明 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
明 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清 方 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
清 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芥舟学画编》)
清 沈宗骞: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芥舟学画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4

画仙--张大千 ,画圣-吴道子

张大千

一. 张大千,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二.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三.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四.作品

1.1971年《可以横绝峨嵋巅》(泼彩山水图)

2.1973年《青城天下幽》泼彩山水图

3.1979年《阔浦遥山系列》泼彩山水图、《摩耶精舍外双溪》泼彩山水图、巨幅金笺《金碧泼彩红荷花图》

4.1981年《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泼彩山水图

5.1982年《人家在仙堂》泼彩山水图、《春云晓霭》泼彩山水图、大风堂作泼彩山水图、《水殿幽香荷花图》

吴道子

一.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二.主要成就

1.绘画造诣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2.为人师表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16
多情圣手画仙——张大千

他是中国的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画家,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和尚,却又风流多情。除了三妻四妾,他常常狎妓为乐,快意生平。他就是一点画师张大千。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

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20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于台湾,享年84岁。

张大千不但在绘画上妙笔生花,在女色上也毫不逊色,曾经在旅居朝鲜期间,就有过他的一段风流佳话,那是关于朝鲜艺伎春红。

春红是朝鲜“伎生学校”毕业的“伎生”,相当于日本的艺伎。张大千原本就对日本艺伎情有独钟。这个受过专门训练的15岁姑娘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做诗填词,当时平壤“日本三菱公司”盛情款待张大千,就约了春红去侍酒,张大千一见钟情,爱得不得了,便将她要了来。

春红也对中国这位大画家、满嘴长须的风流客芳心迷惘,亲密异常,她天天去旅馆看大千作画,还为他侍奉笔砚,娇滴滴,情依依,更使得大千乐不思蜀了。

但是两人言语不通,只能以汉字或者是图画来交流,他曾为春红作过不少诗,其中有一首就是张大千在旅馆中向春红示爱时而作,诗云:

盈盈十五最风流,一朵如花露未收。

只恐重来春事了,绿阴结子似福州。

这首诗中饱含了张大千对异乡女子春红那种“红颜翩翩娇柔浓”的由衷情感,那一刻,他的心中除了这朵貌美芳华的花别无他物,他的头脑在这一段时期都被这份狂热的爱情所占据。

于是,娇滴滴的春红同张大千整日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活像一对天上下凡的鸳鸯,虽然他们之间有18岁的年龄差距。

春红天生的一双巧手,画的一手如闺中秀的兰花。她不揣冒昧为大千画兰求证,大千有题诗道:

闲舒皓腕似柔翰,发叶抽芽取次看。

前辈风流谁可比,金陵唯有马香兰。

两人的缠绵可见一斑,作为一个朝鲜伎生,春红的身世自是不堪一提,她与张大千的风流也不过是一时之欢,张大千在风流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与英姿。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据说这一段恋情,曾传回国内的家中,张大千的第一个妾黄凝素知道了,曾写信质问。张大千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将他与春红的合影寄回家中,并附诗云:

触讳踌躇怕寄书,异乡花草合欢图。

不逢薄怒还应笑,我见犹怜况老奴。

依依惜别痴儿女,写入图中未是狂。
吴道子
开放分类: 艺术、画家、人物、历史、国画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唐代第一大画家 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付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原因:一是毁于兵乱水火。比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及到肃宗李亨回到长安,"不惜名迹",将宫内残留下来的画随便赏赐给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就鬻于不肖之子"。因此,不少名画流散民间。唐末,黄巢起义,唐兵溃入京城,僖宗李儇逃往四川,溃兵及市民涌入宫中抢掠,"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以后历代更迭,名画都有散失。明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皇室竟用内府名画折抵官吏奉禄,使许多名画流入贵族官僚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皇宫的书画又被外国人大量掠走。二是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吴道子的画大部是画在寺庙墙上的壁画,随着灭佛废寺,自然难以幸存。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吴道子画作集评

集评:
唐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历代名画记》)
唐 张彦远: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宋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
宋 苏 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
宋 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 汤 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明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
明 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
明 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清 方 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
清 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芥舟学画编》)
清 沈宗骞: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芥舟学画编》)

紫霞游戏客服很高兴为您解答

参考资料:http://game.zixia.com?pid=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