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童年对人的一生影响真的很大吗?

三岁之前我几乎都记不得了,但是三岁以后,我的性格就变的很内向,童年小学六年,再加上幼儿园,我几乎没什么可说的,还有我心寒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朋友。

   绝对没有,可以说很多切实资料和各种理论都可以证明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比如我最近正在看的荣格的书,就有很多都在讲这个问题。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因为学术方面并不是我的特长,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主要想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讲一讲童年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说一点我意识最深刻的一点影响吧,那就是童年时期家庭环境对我爱情观婚姻观的影响,我无数次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对我老妈讲,我一辈子都不要结婚,以后等我成了大龄剩女,你们也绝对不要催婚,因为我之所以会有这种极端的想法,完全归功于你们对我的影响。
我为什么会对老妈说这种话呢?就是因为老爸老妈的婚姻并不和谐幸福,真的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家还很甜蜜幸福,那时的我也总是和骄傲,很嘚瑟,认为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认为自己的家庭虽然不是那么富有但是却是最幸福的,可是后来,慢慢的,那种幸福感越来越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争吵和冷漠。

     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有一次下雨天,我去学跆拳道,放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我又没有带伞,当时还小没有手机,我就在那儿等着,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接他们回家,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了,跆拳道馆里的人越来越少,直到老师要闭馆了,我都没有等到他们,自己冒着瓢泼大雨,骑着自行车回家了,我不知道一路上是啥心情,也许什么都没想,就想快点到家吧。

    回到家之后,发现弟弟的玩具被摔碎了,老爸眼睛瞪的浑圆,布满血丝,老妈一脸惨白,带着泪水,弟弟蜷缩在沙发上,不敢说话,我被淋的浑身湿透,站在门口。
他们吵架了,很激烈的一次争吵。我去冲澡,故意用了很凉很凉的水,我想让身体不要抽搐,故意开了两个水龙头,声音很大很大,我不想让他们听到我在哭。冷静之后,我出来,拉着弟弟走开,因为他害怕。

   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几乎充满我的童年,所以现在我长大了,我一直一直无数次告诉自己命令自己,我一定一定永远不要结婚,宁可孤独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1
很多心理学道理告诉我们,童年对人的性格塑造是决定性的,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在童年就显现出来,童年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童年的重要性已经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成为一个基本常识,无需赘言。我们也特别擅长根据结果去反向寻找天才人物在童年与众不同的点点滴滴,英雄和天才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塑造出来的,我们读的大多数天才传记都自带闪耀的童年光环。很多天才故事更多地反映了我们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真实情况。一个人一旦成为杰出人物,那么我们会本能地去寻找他们童年能够显现出来的蛛丝马迹。莫扎特、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物,一定在他们生命的早期就展现出了天赋。

然而,这只是事后寻找原因。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创造力》一书中认为,“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基于对某人早期天赋的评判来断定一个孩子是否在将来具有创造力 ”。有些天才确实在童年时期就显露出惊人的天赋,比如,毕加索还是个小男孩时就能画出不错的画,莫扎特十几岁时音乐造诣已经很深了。但要知道,天赋并不等于创造力,创造力涉及到改变做事的方式或思考的方式,一个人可以非常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但不一定改变方式,只有他们的创作方式被认真对待了,才具备真正的创造力。而很有可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物,他们的童年很普通,不符合我们内心的光环效应。

做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的,但预测却是难的。正如上一段引用的话语:我们不可能基于对某人早期天赋的评判来断定一个孩子是否在将来具有创造力。我们都知道伤仲永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拥有天赋之人最后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更谈不上创造力。那些天才的童年神话很多时候是经过剪辑的故事,我们需要神话。

《创造力》一书指出, 当我们仔细审视具有杰出创造力之人的童年时,很难找出一致的模式。 那些轰动世界的人中,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就天赋异禀,也有很多人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年轻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奇才,丘吉尔中年方显政治才华,托尔斯泰、卡夫卡这些大牛并没有给人留下成为天才的印象,比如说,卡夫卡只是个小职员,业余从事私人写作,他的天才是死后被人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在世显现出来的。

有些大牛甚至是大器晚成,比如,《创造力》一书中,就列举了一些例子“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总裁恩里科·兰道在将近80岁的时候对自己所领导的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里·康芒纳差不多50多岁的时候放弃了学院科学,开始从事环保活动”。

因此,童年时期是否是天才与成年后是否富有创造力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如果富有创造力,那么他必定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身上会出现解决这些难题的奇闻轶事。

达尔文年轻时不安分,收集甲虫,一次发现三只甲虫,甲虫太大,他只能一手抓一只,另一只放在嘴里,在路上,那甲虫试图顺着他的喉咙逃跑;约翰巴丁拿过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上学时很优秀,接连跳级,但10岁时才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从此以后,数学成了他最喜欢的消遣;罗伯逊·戴维斯在学校不停写作,获得很多奖;神经心理学家也曾如此描述:“在一生中始终驱动我前进的是好奇心,我对事物,哪怕是周围微小的事物都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好奇”。对于具有创造力的人来说,他必然对某一事物有着强烈的爱好,并持续一生。

然而,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从何而来?尤其对于那些童年时并没有特殊天赋的我们来说,如何激发好奇心与兴趣? 最好的答案是,“孩子们会对能让他们在竞争资源上具有优势的活动感兴趣。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意义重大的成人注意与赞美,尽管在后来的生活中,富有创造力的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但最初的兴趣通常来源于竞争优势。” 比如,你唱歌唱得比别人好,那么这激发你想成为音乐家的动力,因绘画出众得到好评的孩子可能对美术更感兴趣。

因此,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重要的不一定是天赋的绝对数量,而是在特定环境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一个天赋平平的女孩可能会对音乐产生强烈兴趣,如果周围人比她更不擅长音乐。相反,一个非常擅长数学的男孩可能不会从事数学事业,如果他的哥哥被认为非常具有数学天赋,而他不得不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中。”

当然,这种竞争优势可能来自于遗传,也可能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以身作则。良好的家庭对培育一个人的品性、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都表示他们明确受到父母一方的明确影响;此外竞争优势也可能来自良师益友。

让我们重新回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这一点上。精神分析学说特别强调童年时期对成年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思考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生活之时,我们发现多种可能性。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讨厌决定论。我们讨厌自己的童年决定了我们的一生这种说法,这种简单的归因让我们的自由意志无法安放,同时也忽略了其他因素。《创造力》一书访谈的众多的大牛,让我们认识到: 各种各样不同的开始都可以通向卓越不凡的未来。 这些被访谈者中,有些是早熟者,甚至是天才,有些人童年很普通,一些人早年生活坎坷,失去双亲,有些人童年的家庭生活很美好,有些人遇到了好的老师,有些人遇到了糟糕的老师,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从事的职业,有些人经过多次试错才大器晚成,命运女神在某些人身上降临得较早,而在另一些人身上降临得较晚。

当然,不管哪一种道路,正如前面文字所述,拥有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是一定需要的,这股力量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来临时,要及时培养发展出具有创造力的生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30
会的
关于童年,虽然已经成为回忆,很多人更多地是回忆当年的一些快乐,意识里感觉童年已经远离了现实生活。但其实,它还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以一种相似的模式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情绪和成长。第一类:儿童期对丢人的恐惧VS成年后古板人格

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很多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比如“女孩子要文静些!”“你是男孩子汉,不能总哭啊!”于是,孩子的人格就被分裂成受到父母赞同和否定的两部分。孩子在小时候,为了得到赞赏,本能对父母认同的行为进行强化,从而形成单一片面的人格,不再拥有完整的自我。

这类儿童到了成年之后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在他的生活中,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其他人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所以显得比较挑剔,苛刻。
第二类: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VS成年后顺从型人格

一些父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如果父母从不参与孩子的游戏,忽视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会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他们会表现得比较情绪化,而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渴望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常常不知道需要什么,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不太有主见,通过讨好和取悦,来期待自己得到关注。

第三类:儿童对失败的恐惧VS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控制欲很强。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笨。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
第四类:儿童对竞争的恐惧VS成年妥协的人格

有些父母比第三类更过分,不仅从不给与孩子鼓励,而且总是在批评和指责。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参与与竞争有关的游戏,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或告状,抱怨不公平。对别人的优秀充满不满或敌意。

这些孩子长大后,依然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背后说坏话,或用手段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而是表示从来不愿出风头,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10
一个人的童年是一生的开始,童年过得怎样,会影响你的性格,甚至你的一生,其实童年也只是一种回忆,没有了童年,你也不必觉得很想念,拥有一颗童心是最重要的,拥有一颗童心是可以永恒的.
大多数人选择走向成人的道路,是因为这条路更实际,更安全.另一些人则选择了保持童心的道路,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充满了神秘和刺激.他们中有的留名青史,因为他们敢问"为什么",并且找到了与"本来就是这样的"截然不同的答案.
人们常说成长是一种奇妙的经历.实际上,"成人"意味着丧失激情和思想狭隘,他们通常无暇也无法体验生活的美妙.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很短暂的,也是很值得回忆的.只有在童年,他们才真正用心感受过生活,有过纯真的快乐.当戴上了成人的面具后,整天忙忙碌碌的他们实际上远离了生活的真谛.
我在生命的路上不停地走着,每次转弯的时候,我都听到了童年的呼唤.
第4个回答  2019-03-10
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巨大。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儿童期是进行语言训练与智力发现的关键期。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是形成独立意识的最好时期。3-7岁是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期所处的社会环境绝大部分为家庭与学校。家庭为一个人的性格奠定基础,父母双亲对儿童的态度及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对他人的态度;早年生活中的遭遇会被成年后的性格投下阴影。一般认为:儿童阶段是人一生认识功能发展,特别是感知、母语等语言智力因素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随着神经细胞的迅速发展及髓鞘化的进展,对孩子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给予适当的相应刺激,也就给儿童一生多种功能发展奠定了起点。其实只要多关注身边人的特征,再留意他们童年时期如何度过,相信你就得到很好的心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