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12月25月被烧的吗?

如题所述

也许是因为影视剧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小学教师的影响,让我们脑海里产生了这样一种误解: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直到现在提起火烧圆明园,大部分人也都会想到1900年侵华的八国联军,认为是八国联军烧毁了圆明园。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相毗邻。它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组成。在康熙初年始建,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由于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这在清宫剧中也经常出现)












圆明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景色秀丽。经过200多年的经营,园内收藏珍宝不计其数,并且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有有“万园之园”之称,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片面的或者是不正确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列强在中国攫取了许多利益,如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但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国家提出修约要求。列强无理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美等殖民主义者恼羞成怒,决定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6年,英国和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武器落后,难以御敌,便在1858年开始派人与英法列强议和。由于种种原因,议和一直持续到1860年。












在通州谈判时,清政府与列强使节一些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清政府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并且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作人质。英法联军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军北京。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清政府归还人质,但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人质被关押之地——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便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10月9日,当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昔日秀丽的园林已经被得满目疮痍。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10月18日下令烧毁圆明园,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之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经过熊熊烈火三天三夜的燃烧,这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火烧圆明园的误解

之所以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误解,是因为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联军军队曾进一步破坏过圆明园。

在英军队烧毁圆明园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内残存的皇家宫殿建筑再次遭受劫难。这次抢劫较上一次范围更广。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是在这次劫难中被盗的。”












此外,即使跳出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误解,不少人也会认为是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但实际上法国并未产于其中。法国军队曾劝告英军首领额尔金,但额尔金不顾法国的反对放火烧了圆明园。

小结

有“万园之园”之称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美誉的圆明园被破坏是我国历史上巨大的损失,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世界文明史上极大的损失。但归根到底,它也是我们落后的代价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5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5]
共5张
抗英法联军英雄冯婉贞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英法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15]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16]
共38张
长春园远赢观遗址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宝;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3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15]
1860年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命令米切尔中将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3500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5]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15]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15]

圆明园的沧桑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彻底毁灭
英法联军的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有人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18]
同治年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修复圆明园。[15]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18] 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15]
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为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15] [18]
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15] [18]
第2个回答  2021-01-28
其实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圆明园不是12月25日被烧的,而且12月26日被烧毁的,为此八国联军还为烧毁圆明园进行了狂欢。
第3个回答  2021-01-28
不是的,根据史书记载圆明园被烧,是在10月份,不是12月25。
第4个回答  2019-12-24
圆明园是12月25月被烧的吗?不是,是186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