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循0到3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基础上,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

如题所述

1、规则需要提前澄清和设定
一家人可以坐下来讨论:需要遵守那些规则。讨论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好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需要什么样的规则,以及家庭每个成员实施规则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制订和实施规则是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制订规则,让孩子参与,不是做做样子,不是陪衬和点缀,是真的让孩子说出来,而且要让孩子说得比父母多,至少也要和父母说得一样多。参与制订规则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自主的遵守与执行。
2、规则要清晰具体,并且是可操作的
具体到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的知道,他可以怎么样去做,避免后期孩子和父母产生一些争论。
制订的规则一定要明确,尽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准触摸电源插座”这样的规则会给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时候就可以触摸呢。应该严肃地告诉孩子:触摸电源插座会有触电的危险,任何时候都不准碰。再比如,告诉孩子“椅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站的”,这种说法比“不许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险”的效果要好得多。和孩子说“积木是拼搭着玩的,不是扔着玩的”,就比单纯说“不准扔积木”或“扔积木会砸坏其他东西”更适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还可以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记得我推荐过家庭教育的《游戏力》系列,看了以后就会发现,很多成人已经丧失了宝贵的游戏能力。有时,我会带女儿去楼下游乐场玩,为了带动女儿克服害羞,更好地开展社会人际交往,我经常会带着女儿和小区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疯疯癫癫的跑啊、叫啊、跳啊。旁边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玩,虽然会鼓励自家孩子加入游戏,但是自身只是羡慕的看着,或像看小丑式的看着我表现。须知,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通过角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应的规则要求。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
制定行为规则要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适合别家孩子的行为规则未必适合自家孩子。比如:我女儿有不爱刷牙的毛病,我们就通过给她讲牙细菌的绘本(每次我用夸张的表情讲的时候,女儿咯咯咯笑个不停),父母自身做到早晚刷牙,肯定表扬女儿在刷牙上面的努力和付出,还设立了刷牙监督员,推行相互检查,看看还有没有牙细菌在牙齿里面……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使女儿初步树立起良好的早晚刷牙规则意识。
3、侧重引导孩子如何做好而非批评否定
在犯错时,用正面的语言提醒,并告诉孩子可以怎样去做调整。如果孩子忘记了,或者说他没有做到,那我们可以给孩子几次提醒。在提醒的时候,让孩子意识到他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一直强调他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我们要表达信任,给到孩子一些机会去调整,去改变。我女儿在上营队课的时候,老师分发彩笔,其他小朋友都围坐在老师旁边,我女儿一个人躺在角落里(课堂铺了垫子,要求脱鞋上课),分发到最后一支笔的时候,女儿问:这支笔是谁的呀?老师说:这支是给坐在我对面的小朋友的。说完,老师就把那支笔放在一旁。接下去,老师开始分发第二支笔,女儿全程关注着,看到又剩下最后一支笔时,又问道:这支笔是谁的呀?老师再次明确道:是给坐在我对面小朋友的。这时,老师明显看到女儿思考了几秒,然后飞快跑到老师对面坐下,并成功地拿到了那支笔。全程,老师都没有说类似“躺在角落是不对的”的话。
4、提供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当我们需要孩子配合的时候,尽量不要去问:行不行啊?好不好啊?这样只会让孩子有拒绝的机会。这个时候,我们给予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当我们去跟孩子商量,或者给到他这些选择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没尊重的感觉,并且他可以自己去选择。比如,我会经常问女儿,早饭是吃小米粥,还是**?培训班下课后,已经是饭点,女儿还在玩,我会问:你要再玩三分钟,还是要再玩五分钟?
5、行为后果
父母在制订规则时,要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当孩子没有做到遵守规则,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时候,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坚定。即使孩子在向你求饶,我们只要同理他。在规则的执行中,一定要牢记:妥协一次就前功尽弃。孩子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们不会忘记让你改变想法的那次经历,妥协绝不是好事,千万别妥协!孩子总会钻空子找机会让你点头,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则就难以推行。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教训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规则带来的愉快。当然,能与说理引导相结合那是最好了。我女儿有时不好好吃饭,我们家就制订了“超过饭点不吃饭,就饿着”的规则(这个规则最大的阻力不是孩子,是家里的老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最终认同)。前两天,快到了晚饭饭点,女儿狂吃西瓜,家人提醒她吃完饭再吃,孩子不听,最后吃饭的时候,女儿吃不下了。饭点一过,我们就饭菜全部收拾掉了。快到睡觉的时候,孩子哭丧着说:饿。我们理解她,但是没有吃了。只是给她喝了一点睡前牛奶(喝奶和吃饭是不同的约定,不能因为不吃饭而一并否定了喝奶)。到了第二天,女儿早早的起床了,一个大烧卖一下就进了肚子,还喝了一碗小米粥,这胃口啊,那是杠杠的!
对于二胎的家庭来说,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个孩子不遵守纪律,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其他孩子可以从他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对行为规则的认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