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历史

如题所述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扩展资料:

月饼食用的主要注意事项:

1、月饼油多、糖多、以鸭蛋黄为馅的月饼胆固醇高,总体讲是高热量食品,糖尿病患者、肥胖者不宜多吃。

2、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不宜多吃月饼,重则可以引起疾病发作。饱食过多的月饼可能产生急性胰腺炎,这种病发病急,少数急病患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3、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千万不要多吃月饼。因为月饼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脏缺血程度,甚至可诱发心肌梗塞

4、肾炎病人忌咸食,而有的月饼含盐量较多,食后常会感到口干舌燥,易喝水过多,加重肾脏负担,使肾性高血压加重,并易出现水肿。

5、婴幼儿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健全,难以承受大量高糖、高脂肪的食品。要注意控制,不能吃太多。

6、因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多食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作为我国的官方节日之一,中秋节有着相当悠长的历史,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文明,其重要性无可厚非。而这样一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节日,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之中,也形成了不少传统习俗,其中自然少不了吃,而吃的一个习俗——就是月饼了。在今天,也就是中秋节,我们就来好好唠唠中秋的精髓之一月饼。

在了解月饼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溯下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节初步形成于唐,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祭月赏月风俗,不过在当时庆祝的主流一般都是帝皇、官员,又或者文人墨客,总之都是来自政、文两界的,少有市民阶层(政界祭月为主,文而坛以赏月为主)。但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由少数转为大众,只会是时间问题。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得以逐渐扩大,在这时中秋节开始官方化,各种习俗开始趋于完善,成为一个带有庆祝性质的节日。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水调歌头》中,苏轼把中秋节描述的非常的“浪漫”,给人一种对宋中秋景象无比向往的感觉,可见宋代人对中秋节的理解已经相当全面深入了。而在明清之时,随着世俗化的继续深入,中秋节已然是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应该具备包容的一切,风俗、习惯都已经是有了较为完美的框架。


而在简单的疏通了一下中秋历史,我们再来回归本文主题。本文要说的月饼其实是在宋这个时候才开始拥有了一个正式名称的。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中秋在唐已初步形成,而庆祝一般会以食物为载体,那在唐难道真无月饼吗?我的回答是:有!但那时只是没有一个统一正式的名称而已,它在唐甚至更早之前就有,只不过是一些其他的名称,比如圆饼、胡饼、小饼、月团什么的。而在如今现存史料,南宋的《梦梁录》中是发现最早有关“月饼”这个名词记载的,以至于我们如今说其在宋才有一个正式名称。

宋代


在有宋一代,月饼已以甜馅为主,即甜月饼,而这也是有时代因素的。宋之时,正处于手工业制糖高速发展时期,当时白糖、蔗糖、冰糖等糖类都已经有了可靠的土法制取方式,也就是技术这就为甜月饼的广泛性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慢慢的这就形成了一类大众口味。宋代诗人苏轼就喜欢吃月饼,曾在自己的诗《留别廉守》中提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个饴自然就是甜的意思了。


在宋代,其实月饼形状也并不是圆的,而是以菱花形状之类的为主。不过月饼虽然不是圆的,但关于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之意在宋开始已经有了这种意味,比如在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很好的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想团圆的迫切愿望。


除此之外,宋代月饼还有一个特色,据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记载,月饼有蒸食这一章,月饼多数都是以蒸制为主。这记载真实性还是很可靠的,毕竟是研究南宋市民阶层的重要史料参考


元代


元朝是一个地域非常辽阔的大帝国,它是由多民族结构所组成的。而随着时间推移,汉文化逐渐融入了多民族元素。而月饼借着这样的机会,再次得到了一个很大改进,并开始了大规模普及。


元代的月饼对于宋代月饼,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在制作方式上——即由原本的蒸制改为了炙烤,这可能是因为游牧民族喜爱吃炙烤之食的缘故,而在文化交融之时烤烙得以流传,之后被人用在了这个月饼之上。


其实在提到元代之时,我们有不些人认为它是时代的倒退,但它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进步意义,比如这个月饼的革新。其实月饼的这个改进,可以说是月饼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新,因为这个方式是我们现在都还在使用的一个传统制作方式。


明代


接着我们再来聊明代,经过宋元两代变迁,明代月饼已经是相当的普及了,几乎是人们中秋节必备食物。在记载明代风俗民情的《宛署杂记》中提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足以见当时月饼在全国的普及程度。


而在有明一代,月饼如此普及,加上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改变则是月饼慢慢有了灵魂,有了内涵,明代月饼内涵十分丰富,这在它的外形有突出表现。


一、首先就是总体是圆状,在明代有句话传播甚广,即“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可见月饼这时候的月饼已经是圆的了,而它所代表的内涵也开始有了团圆意味。其实这在很多史料中有所表明,比如明代很多文献记载都有一句: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二、看完总体,我们在来看月饼上的细节,此时的月饼除了团圆内涵,其实还有祈福内涵。其实如果细心一点,我们不难会发现月饼上有一细节——那就是花纹,很多刻画着不同类型花纹,有嫦娥奔月,有安康,有送子等等,这些都是带有祈福意味。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中秋本来就有祭祀色彩,祭祀大多不就是为了求福嘛。而其实除了这些祈福因素的,当然还会有其他比较美学的花纹,这更多是出自商贩之手,毕竟美观一点的月饼会更加有市场一些。

清代


到了有清一朝,月虽然天下落到了满清的手中,但是人们对月饼的热度并没有降低,就连历代清朝皇帝都经常吃月饼,月饼依旧是皇宫中必不可少的贡品,月饼在这时可以说是完全成熟化了。


那到底成熟化到了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其在清朝的具体表现。


一、首先就是月饼制作走精致路线了。比如食材越来越讲究,从内在的饼馅到外面的表皮,都需要精心挑选;又比如所烤制月饼的火候也会进行精心计算,使得月饼更加香松柔腻;再比如月饼分类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品类月饼都有一些(最为著名的要属京津潮广苏为首的五类系列),让人能够精心挑选属于自己的那一款。


二、月饼与玩乐相结合,中秋是庆祝性质,要吃也要玩,所以月饼与玩乐最终结合起来是隶属的必然。清代诞生了不少玩月饼的风俗,比如“卜状元”等赌博性质的放松游戏。

其实清代的中秋节月饼,也是和我们如今较为相似的,毕竟清朝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特别是在一些特征方面,大多数和清朝没有多大变化。

总结


我们从以上有关月饼的变迁历史中可以看出,作为中秋节精神承载物——月饼,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走向成熟,而这个成熟也是多方面的,从少数人到普及,从无意义到有内涵,从粗制到精致。


我们如今外表精致,内在丰富的月饼是先民智慧的凝结。没有先民们的经验努力,就没有我们今日之月饼。在这个小小月饼中,承载着太对太多,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进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   从历史记载来看,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是八月十五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但那时还没有被称之为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广为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05
① 汉朝,皇帝派了一个叫张骞的使节出使西域,他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胡桃仁做馅的圆形饼,叫做“胡饼”。唐朝的时候,据说,有一年中秋的夜晚,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吃着吃着,唐太宗突然说:“这胡饼的名字怎麽这麽难听呀?”在一旁的杨贵妃为了讨皇上欢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随口回答说:“那就把它叫作月饼吧!”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②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广潮京苏滇 中国五大月饼,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③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 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1-28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庭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美食,月饼的形状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在中秋节这一天的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广式、京式、滇式、苏式、潮式等月饼广为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基本信息
中文名:月饼
外文名:mooncake
主要原料:面,油,糖
营养成分: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
主要功效:软化血管,提高免疫力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
副作用:肥胖
防腐剂:否
储藏方法:低温、阴凉、通风处单独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