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中国风

高2学生``想写一篇中国风的语文作文``就是那种有古诗的``很有FEEL``很有古典美的```求啊````有什么好的例子

楼主要什么样的中国风,游记的可以么?这是我空间的四篇文章,两篇是我写的,两篇是摘的。不知道符不符合楼主的要求。

1、笑的天使

曹雪芹的《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红楼梦》里的女孩子大多是些纸扎的灯笼,受不得一丝儿的风刀霜剑,史湘云的出现总算给众人带来点快乐,仿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蒲松龄一辈子花了无数心血,一部《聊斋》,用茶水换故事,有人用“搜狐先生”来打趣他,他笔下的狐狸形态各异,美丑善恶跃然纸上,其中最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女子,就是语笑嫣然的狐女婴宁了。

中国古典小说中,林黛玉是无可争议的泪的女神,而史湘云和婴宁是则可以说是笑的天使。如果说曹雪芹只是借爱笑的湘云给大观园注入一种爽朗之气,那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却是完全用笑声塑造出来的,两人一改古代女子一直以来的三从四德,知书达理,轻移莲步,文雅含蓄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两朵奇葩。

憨态可掬 浑然天成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是诗,这是画,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虽然是在梦呓,却是一副天然的娇憨情状,叫人怜爱有加。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

婴宁喜欢开玩笑,表面上看,她憨极了,有不少聊斋研究者称她为“傻大姐儿”,实际上婴宁再聪明不过。她不拘礼法,想说就说,在小说开头,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全无理法地笑对,笑语一句更是似骂语实嗔喜。当王子服向婴宁表示保存花是为了“示相爱不忘”时,婴宁故作惘然不解,“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女孩子的小把戏,要王子服说出“非爱花,爱拈花之人”,婴宁仍假装不明白,说亲戚嘛,当然要相亲相爱了。王子服认真地解释他对婴宁的感情不是亲戚间的感情而是夫妻之爱,婴宁故意问:“有以异乎?”王子服说夫妻要“夜共枕席”,此时婴宁俯思良久,令人喷饭地说:“我不惯与生人睡!”看到这儿,我几乎笑跌!而等到婴宁养母问她饭熟了这么久了不来吃,有什么话说个没完?婴宁道“大哥欲与我共寝”!不光王子服,把我都吓了一跳。其实她母亲几乎就是个聋子了。王子服责怪她说出这个话,婴宁却道“背他人,岂背得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无忧无虑 拈花微笑

《红楼梦》里对湘云的着墨没有薛、林二人多,但描写湘云的却是一抹独特的淡墨。且看湘云的出场:“且说宝玉正和宝钗玩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和宝玉来至贾母这边,只见湘云大说大笑的,见了他两个,忙站起来问好……”,接连几个“大”字,将一个健谈豪爽的女孩形象映入读者眼帘。

再看婴宁:“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把婴宁的美丽、洁净、素雅之态描绘得美不胜收。带着一点智慧的娇憨,一点狡黠的天真,世上最美的笑容也莫过于此。

英豪阔大 乐观豁达

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过活。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她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词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并且说她陷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她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第二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了两人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胞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妩媚中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象更富有魅力了。

才思敏捷 巧笑倩兮

中国古代文人最爱用花来写女性,蒲松龄让花始终跟随着婴宁的言行,甚至于决定婴宁的命运。婴宁效游遇到王子服,王子服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目不转睛的盯着她看,婴宁见他这样,“遗花地上,笑语自去”,掉在地上的花被王子服当成爱情信物保存了起来。

婴宁在深山中同王子服相会时,有三次大笑的精彩描写:王子服寻访到她家,示见其人,先是在户外,隐隐有笑声。进来之时,“嗤嗤不已,笑不可遏”;待至其母嗔怒之,则“忍笑而立”,王子服一开口:“复笑,不可仰视”;等到她的丫头小荣在她耳旁嘀咕“目灼灼,贼腔未改”,则“又大笑”;然后婴宁看花去,顽皮的很,还爬上树头大笑不止。

婴宁的笑容一派天真浪漫,纯真无邪。“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她的笑声无论在任何一种场合都是那么无拘无束,感染着周围的一切,洗涤着周围的一切。她见花而笑,见人而笑,嬉戏时笑,坐着笑,站着也笑,连结婚拜堂她都“笑极,不能俯仰”。蒲松龄把婴宁那千姿百态的笑容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只要有婴宁在的地方,满屋子满园子都是她的笑声。婴宁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可以大笑,笑不露齿的条条框框全都打碎了,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一副虚假的面具。

谁知娇养 安知天命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王夫人再四遣他去睡,他也便去了。探春又因近日家事着恼,无暇游玩。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了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

人们常常注意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殊不知,史湘云之处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林黛玉虽是父母双亡,但在外祖母家终究是受人怜爱,还可以以女工诗文消遣度日,但史湘云却是以半个丫头的身份寄居在叔叔家的。薛宝钗就曾以此批评袭人让史湘云替做活计等于是给史湘云雪上加霜。但就是如此,史湘云每次来贾府皆是欢欢喜喜,并未露出半点委屈之态,连素日以细心著称的袭人也被骗了,惟有在离去之时稍显不舍。这一回凹晶馆即景联句,在这样的略显凄凉的中秋月夜,林黛玉和史湘云互诉衷肠时,史湘云反而劝林黛玉放开胸怀面对现实,还可爱的说要羞羞宝姐姐诸姊妹们呢,由此可见,湘云的热心肠和乐观豁达一直没变,然而现实的景况让她的乐观显得如此苍白。

再看婴宁:有一次爬在树上摘花,被邻人看见,起了邪念。婴宁指了指墙底,那人以为暗示幽会之处。晚上去了,真的看见了婴宁。结果,却是一段枯木,被雨水沤出的窟窿里,藏着一只大蝎子,把他蜇的很惨!让人看得失笑!不过在婆婆的教导下,婴宁忽然之间,“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阳,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婴宁还特有孝心,以其鬼母丧而欲尽儿女之孝。嫁到王家后,敬上爱下,善解人意,对婆母晨昏定省,分毫不错礼法“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婴宁变得泪水化、人性化,她的笑声彻底向现实投降了——这位曾经目无礼法的女子,如今通了人间世物,懂得礼法,任劳任怨,以生儿育女为己任,混浊的尘世将一颗本清纯的心变得沉重起来。虽未尝有戚容,但纵声大笑的日子不复出现。

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亦无虚荣得意之色,就象清泉,洗涤污浊世事,象阳光,照亮一方净土。纯净透明,恐怕无人能出其右。虽然最后她被世俗所吞没,但作者却埋下伏笔“生一子,不畏生人,见人辄笑,大有母风!”

史湘云与婴宁有许多相同之处:胸无城府,大大咧咧,心直口快,聪明伶俐,无功利心。曾有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她是好多男人的梦中情人呢。”

至于婴宁,天下男儿,莫不艳羡王子服,能够一亲婴宁的笑声和芳泽,是何等的福气,就是我们,个个也乐于为伊肝脑涂地。据说,蒲松龄自己最喜欢的也是婴宁,因为蒲翁笔下那么多慑人心魄的狐媚子里面,他独独称呼婴宁为“我婴宁”,其心迹可见一斑。

不同的是,湘云比婴宁多了几分才气,因为生长在有着良好教养的家庭环境中,比婴宁多了一些大家闺秀的知书达礼。就是这个史湘云,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终久是云散高堂,水涸湘江”,逃不出薄命司的判词:嫁得如意郎君,却不能与之偕老,暗示了湘云的悲惨结局。

谁家庭院?离村西南山中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却是桃花源一般的仙境。但蒲松龄笔下的婴宁究竟不是人,而是吸尽日月山川灵秀之气的狐仙,天真无邪的婴宁原非红尘所携。其所居,清寒简陋,是远在尘世之外的,却有人间情味,所以不见孤寒冷艳,唯有笑声琅琅,如珠玉落盘。她家的庭院虽是农家气象,却是另一个大观园。没有富贵繁华,却一样清静无干扰。这样青春的庭院与外界未通时,皆是青春而美好。而庭院之门一旦打开,青春逐步零落殆尽,美好的日子亦不复再来。婴宁走出自己家的门庭,注定了她的美丽与单纯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

曹雪芹与蒲松龄笔下的史湘云和婴宁,一棵是天真烂漫的合欢花,一株是圣洁无瑕的忘忧草,但她们都类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不过是一场虚无飘渺的梦幻而已。

2、叹红楼

1987,红楼梦,犹在梦里。
二十年里,你都曾改变了什么?是属于青春最后的微笑,最终凝结成绝望;抑或长到一分心眼,可以透彻人世间的沉浮;还是你看到一场有关红楼梦的赌局,一翻两瞪眼,喜悲在瞬间立判?
二十年里,即使是所谓忠诚、信念与彼此间的誓言,也都渐被淹没在随波逐流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二十年后的2007,你还在梦里。昨日还令你魂牵的红楼青春偶像们啊,今天都两鬓飞霜,他们都已不再年轻,那么你呢?
别说岁月的流水你无所谓。因此,二十年一拍的红楼梦。有时就像新年的罄钟,最初是欣喜,高潮退后尽是落寞。但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其实真是爱死了这种起落。可是生命总是不能承受如此等待之重,于是梦想,也渐渐变成了青春的最后告别礼。
在岁月面前,我们谁都不会成为胜利者。拿回多少,就等同于牺牲更多,而那些红楼梦的过客们,谁又会成为永远的红楼梦中人呢?
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为我们演绎了经典的87版《红楼梦》,然而在这些荣耀的背后,融化的其实都是些步履蹒跚的苍老背影。yes,无论成败,他们都是青春的过客。
但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对那么久远的掌故,做出选择性的封存。就在二十年前,红楼梦剧组流露在那年,最欢畅,也是最绝望的微笑渐渐泛黄。如今,陈晓旭羽化而登仙,欧阳奋强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双布满岁月沧桑的眼睛,张莉也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或许这便是曹公笔下的红楼人物结局吧?红楼梦,已成为红楼梦中人的舞台。但又一个二十年或四十年后,他们又会看破谁的红尘?
梦想,对他们而言,其实就是融化在最冰冷边缘的微笑,你懂吗?
原来你不懂。
因为二十年的蛰伏,浓缩着人生的每段跌宕,而且每度的微笑总不同。
但,红楼梦可以让青春的流逝,显得如此悲苦。可它本身,却永远放射出青春永恒的魅力。
总有一种幻想--静谧的大观园,销魂的背影,散落在尘埃间的梦,还有苍老而执着的眼神……我们不是红楼舞台上的super star,但生命的意义毕生与其相伴,即使走到生命尽头也无悔。
梦想如此之圣洁,还有什么好说的?

3、沧浪亭

“园”与“园”这两个字上,不管它们发生了多大变化,但“口”没变掉。也就是说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边。只是这一个围墙,不一定是砖砌的,也可能是水做的。沧浪亭的围墙就是水做的。

沧浪亭的围墙又以水为漏窗,沿着河畔慢慢行来,移步换景,隔窗花远:这花是黄石,这花是复廊,这花是宋朝的烟云。尽管现在的沧浪亭是重修的,但还是保持住了某些宋朝的意味。这种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别开生面,不要说在苏州独此一家,就是在中国也别无分号的。宋朝文人的心态是从容不迫的,他可以光着膀子在柳荫下睡个午觉,并不怕人看见。词在宋朝的发达,就与这一份从容有关。只有从容不迫的时刻,才会出现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园林。

苏东坡说:“天真烂漫是我师”。沧浪亭水做围墙,这是天真烂漫的。但这天真烂漫是有师心的,师心就在沿河而置的黄石假山上。相对于河流而言,河流是界线,黄石假山是围墙。相对于复廊而言,黄石假山是篱笆,复廊是围墙。从沧浪亭外看沧浪亭,沧浪亭是透明的,但胸有城府的很,像宋朝文人。沧浪亭有了一道界线不算,还有一道围墙。只是这界线、篱笆和围墙都很入画,让人不觉是界线、篱笆和围墙而已。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边。它有一定的隐秘性。围墙是园林的衣裳。

坐在复廊的高处,俯视池塘:乔木高大的树干在水影里竟是落木千山天远大,亭的一角倒影也很萧瑟。萧瑟是对的,沧浪亭的大意境应该是萧瑟。此亭为御碑亭,康熙南巡时留下的笔墨。沧浪亭的美,并不美在筑于山顶的那个被名之为“沧浪亭”的亭子,以前可能美在亭子,现在从亭子四望,望不见什么。美也就全集中到游廊上了。

复廊近水的一面,它的形体,一个字:“糯”。像隶书《曹全碑》上的一横,也像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句。黄石假山的不加修饰,更使得复廊的廊顶婀娜多姿。复廊的墨是滋润的,黄石假山的笔是干枯的,润似春雨,枯如秋风,春秋笔法,传统绘画里的笔墨之美全在这里。我在复廊里流连,在春秋之间抓取一截,就回过身来,从复廊的旁门左道来到面水轩的门口。

面水轩原名观鱼处,同治十二年重修后改成现在的名字,取的是杜甫诗意:“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从面水轩的门口朝里望。我懒得进去,因为已经看到了好图画。面水轩窗外的几棵树尽管算不上是老树,因上不见本,下不见末,只现身中段,就顿有苍莽之气。荡青漾绿,好一幅青绿长卷。面水轩里青绿幽幽,如果能在里面读书,读的是闲书,真是天大的福气。

面水轩门外的铺地值得细看。我坐在石阶上细看。菱形相错,仿佛大地的桌布。时间看长了,能把它轻轻地抽走。一块仄砖铺成的菱形紧挨一块碎石铺成的菱形,一块又一块,一年又一年。砖像雨往地上落,石似云向天上奔,上上下下,菱形晃动。砖是仄的,仄得规整;石是碎的,碎得随意。一个是学者,一个是诗人,学者与诗人能坐在一起不打架,同时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是造园家的手段。砖石之上都有苔痕。而砖上的苔痕比石上的苔痕更浓更重。

砖是螺青,石是麻雀褐。没看到麻雀,但听到鸟鸣。今天沧浪亭的游客不多,安静是福。这园子就像自己家的。

屋檐下的一长溜铺地,颜色要来得深,深而且黑。黑色在江南有时候表现出的是滋润,是水,在中国哲学里,黑象征水。我坐在面水轩的石阶上,觉得其中的深奥。

不从复廊的漏窗里看风景,复廊也是好看的。它靠近水的一面:马路;众生;汽车;人间。它在庭院里的一面:小径;神仙;飞鸟;梦境。复廊在视觉上的变化也是让我惊奇。靠近水的一面流畅,有此情绵绵的感觉,而它在庭院里的一面,一眼望去,似乎多为折角。复廊的“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山重水复的“复”, “复”得不繁琐,也不做作。

沧浪亭复廊上的漏窗,窗窗不同,刻意不能说不刻意,但没有习气。它疏可走马,却不脱脱空空,称得上大手笔。从漏窗里看风景,漏窗与风景,风景与漏窗,互为细节。漏窗的花纹宜疏不宜密,密了气紧,也就不舒展。当然也不能漏得像漏斗,一览无余。漏是让被阻隔的风景能够漏进来,是渗透。

漏窗把另一面的望砖、椽子、梁柱都收入其中,像自己给自己照镜子,照到的是这一面的望砖、椽子、梁柱,同时又把园里园外的树色天光揽进怀抱。怀抱着花朵的闺中少妇是日子中的漏窗,让我看到喜悦或者哀愁。

往空处走,在园子的角落里看见名为“黄杆乌哺鸡”的竹子。竹子的杆是黄的,粗眺凋敝,玩味一下顿觉辉煌。

不觉来到明道堂。堂前的铺地是极好的,块块大小等同的长方形麻石,一派澄明,好像可以用它看旧时月色。明道堂四周的廊屋,与瑶华境界相通。过去这里是个戏台,在民国时期颓废了。

在复廊里走走,看看漏窗,这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苏州园林艺术是做着减法的艺术,从技艺上讲,“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以少胜多,把少从多中减下;从境界上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园林主人转身隐退,掇山理水,既是用假山假水对真山真水的减法,也是用平淡人生对绚烂阅历的减法。所以我们现在游园,也是不妨做一把减法的——把一个细节、一个局部从园林的整体上减下,慢慢地玩味,人生苦短,似乎又长了。

后院有见山楼和石屋,我没去。我去了翠玲珑。翠玲珑是观竹的地方,竹子摇翠,摇啊摇,有风要摇,无风也要摇,因为这翠色太重,大家扛不住。喝茶的好所在,觉得喝茶太清,就不喝茶。我想说喝酒的,这一次我坚决忍住不说。

4、青花瓷

芭蕉帘外雨声急,
青花瓷里容颜旧。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
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
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
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
至少,我们能够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4
中国的文化不同于英国的温文尔雅,不同于印度的神秘缠绵.它就好似一袭细腻华丽的旗袍,攀附在岁月的旖旎中,如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一般,温柔,诗意.
中国古时的女子是不大出门的,她们被高深的府墙闭在院中花池里,独自抚琴.那女子,手抱雕花琵琶,头插金灿的凤凰珠钗,碳黑的发丝挽成池中莲花状,乖巧的伏在脑后,身着细纱绸缎,镶着暗边的底上绣着娇艳的牡丹,白玉环子套在纤细的手腕上,着实好看.那金缕鞋底绣着莲花,寸步生花,在地上展开道道涟漪,那女子脸上略施粉黛,眼里眉梢是数不尽的雍容高贵,大致里边坐的是豪门家的贵小姐吧,手指间班驳着牡丹色的中国风.
中国的扇子也是不可不论的,娇小姐摇着西施面的绸缎团扇,步步生笑.才子唰一摇手,纸面的折扇呼的开了,扇面上画着荷,题着词,连走起路都里外都透着股书生气.好一股木相味的中国风.
中国的民乐是最后的压轴好戏.长萧一吹,细细的风也成了萧声,声声惊人,琵琶提弹,声虽小,但里外都是娇贵.二胡一拉,气宇不凡,春来夏至拉的无不生妙.古筝一奏,奏的荡气回肠.百千齐作,这茉莉香的中国风也就出来了.
中国,中国风,数不尽的丝丝缕缕. (自己最喜欢中国的感觉,喜欢它的花色,喜欢它的细腻,都象是刻意雕刻上去的,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