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文”字怎么写?

如题所述

读音:shū     部首: 乛     繁体: 书

释义:1.成本的著作。2.信。3.文件。4.写字或写的字。5.写文章。6.字体。7.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书”字的甲骨文写法:

书字的变迁

表面上看,从甲骨文的“书”字到现代汉字的“书”字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个演变图标加以说明。

最早可辨识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中的“书”很明显,一只手抓住一个东西(刀或者笔)在器物上刻写。图中的甲骨文二是进步一简化的结果。

到周朝(春秋战国),历经800年左右,诸侯各国都将甲骨文发展成了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字,这段时间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难以统计,图中只列举了四种加以说明。这个演变的过程还是有迹可循的,象征“手抓”的符号依然存在,下方承载书写类容的物品也存在。

秦一统天下,李斯将诸侯各国文字加以整理统一,形成了小篆。小篆的出现,就确定了至现代汉字简化之前的书写样式,以后的变化不大,只是书写方式和笔法的变化。

秦简到汉简,可以明显地看出“书”字是如何从小篆变化成隶书的。

到汉代,隶书也已经成型,并成为官方文字。

魏碑是隶书到楷书演变中出现的书体,通常归为楷书范畴。魏碑的特点是起笔落笔方正,这是从隶书的柔和到刚毅的另一个极端,最后楷书进一步演变成现代楷书的笔意,这次改变以后再也没有写法上的更多变化,成为了书写的标准。

草书不单单是根据楷书或者行书演变而来的,草书是综合前人简牍文字、章草、楷书笔意等变化或者简化而来,非常具有规律性,现代草书以王羲之的为标准,称之为今草。

解放以后,汉字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简化,简化规律以两个方面为主,一是参考草书写法,二是多变一。“书”字很明显是从草书简化而来的。

中国文化非常讲究传承有序,汉字使用数千年而没有变成拼音文字,也是这个原因。了解这些变化,汉字就很好理解了,即使是草书那种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书写方式,掌握规律以后也非常好辨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8

“文”字的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12

上面的图片是“鱼”字甲骨文的几种写法,现在有甲骨文在线转换器可以把你想转换的字转换出来,也可以通过甲骨文字典查询出来。

第3个回答  2012-08-26
你对文字没有一个发展的认识。
甲骨文是一种极其形象的表意文字,能表示出意思就行了,所以一个字可以有几种写法,但却没有表现全部文字的可能,比如说电脑,那时的古人哪能想象得出这东西呀?这种情况一直到秦始皇时才结束——实行“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汉晋尤其是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大幅度发展,又造出了许多新文字,专指性极强,一个字就指一件事物。这在实际生活中显得多此一举,所以建国后国家实行文字改革,淘汰掉很多使用概率极低的文字。目前由于网络的产生,信息交流成指数增长,低频使用的文字就越来越限制了这方面活动的深入进行,所以目前国家新推出的名字用字指导方案就是基于汉字可以以堆砌的方法造词、使用频率低的文字的存在阻碍信息的交流等原因。汉字是表意文字,其结构中的构成元素——笔画、部首等限制了文字改革的进程,看来今后也会出现像外国,用一些固定的字组成新词的趋势。
有些字,《康熙字典》里有,唐宋时期的就不一定有;隶书、小篆中有,金文甲骨文中却不会有。你要写出所有汉字的甲骨文,有些像“关公战秦琼”——颠倒历史了。
第4个回答  2020-06-09
甲骨文的文字先点一个点,那个点是往右点,然后跟中国字一样,下面横,然后撇捺,就是甲骨文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