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仁”的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论“仁”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仁”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下面把《论语》有关“仁”的语录摘录出来,供朋友们研究。古文今译和个人浅析部分是个人理解。清斧正。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圣”,甚至认为尧、舜都没有达到“圣”的标准。而“仁”是通向“圣”,的一级台阶。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帮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论语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古文今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个人浅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论语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古文今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个人浅析]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论语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古文今译]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个人浅析]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论语原文]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古文今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