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角度

一、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因而可以说社会公平和正义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平”总是与“正义”联系在一起的,意味着只有关注公平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然而,无论是“公平”还是“正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性特征,不同时代对于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而言,含义皆有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国家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实现最广泛的平等,其基本含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在追求物质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同时,促进国家和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寄托在教育上,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担着教化国民,提高全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的基本使命,而且也为现代国家进行技术开发、培养高技术人才服务。可以说,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受教育程度与发展程度都成正比。21世纪的今天,教育更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密切相关,与个人的利益、发展和命运紧密联系。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受教育程度对个人的就业、收入均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个人的未来发展,更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就必须不分贫富、不分地域地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教育,意味着全体人民在人生起点上的平等。而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则直接影响将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进而埋下城乡、区域乃至阶层矛盾的隐患,与社会和谐背道而驰。所以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为实现教育的跨世纪发展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学校规模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毛入学率达到了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教育公平是最受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足以引起我国政府的重点关注。据有关教育专家分析总结,我国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平衡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到世纪末要把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到4%,然而这个目标至今还未达到。2003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对我国的教育状况调查发现,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且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只占实际支出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由学生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
由于政府教育投入经费的不足,导致各个学校获得经费的数量实际上由学校自筹经费的多少来决定,自筹经费多的,政府就少拨一些,自筹经费少的,政府就多拨一些,最终促使各个学校各显身手,筹措经费。由此校方开始收取“赞助费”、“建校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目前,除了高校高收费以外,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也相当普遍。据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在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排在第一位,位居养老和住房之前。而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价格举报六大热点中,教育乱收费高居榜首。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由于无法承受沉重的学杂费压力只好让孩子辍学,由此也就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不足也造成并加剧了时下的择校现象。目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增加了家长的压力,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好专业,人们都瞅准了为数不多的重点学校,为此不惜交纳高昂择校费。经费的增多促使重点高中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收取更多的费用,形成无法控制的恶性循环,结果不仅助长了学校乱收费,而且也使得其他非重点学校迫于压力也开始高投资、上规模,最终扰乱了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度,近年来高收费愈演愈烈,大大超出了普通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承受能力。种种不合理的收费现象给困难家庭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限制了我国所有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
2.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如上所述,我国政府的教育投入不充分,而这不多的投入又多倾向于城市,致使城乡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最显著的差距之一。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学校由财政出资修建,教学设备早就实现了现代化。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教学设施多为农民集资修建,危房时常可见。然而目前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民生活并不富裕,教育支出占了家庭总支出的一大部分,因学致贫的大有人在,更有“投资教育象赌博”、“三个壮劳力供不起一个大学生”的说法。据悉,农村学生辍学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辍学率已达6.67%,还有的地方高达10%。因此可以说,越来越沉重的教育支出不仅压得许多农民喘不过气来,更严重的后果则是农民对“脱贫奔小康”看不到希望。我国乃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理应是重中之重,令农民看不到前途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显然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
另外,城乡教育不公平还体现在教师待遇上。城市教师的工资由政府财政负责,而农村教师待遇不仅普遍较低,而且打白条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差异也是教师素质存在重大反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优秀的人才总是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流动,农村教育环境的劣势使得优秀教师逐渐流向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由此更加拉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无法遏止的恶性循环。这种循环在造成了更加恶劣的农村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加糟糕的结果——更多的农村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3.教育政策导向不平衡
除了以上原因,我国的一些现行政策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如高考制度,在我国的高考录取标准同样存在城乡差异,城市考生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低于农村考生。据悉,北京市的考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比其他地区要低80—100分,所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或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更容易进入高等院校。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方面已经存在很大差距,农村考生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录取分数线的差异,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据调查,在国家重点高校,有很多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城市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正逐渐减少。另外,我国各大专院校对不同地区的考生的录取率以及录取专业也各有侧重,有的地区招收专业多些、好些,名额也多些,而有的地区则招收专业少些、差些或名额较少,由此也造成了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又出现了“专升本”、“专转本”等途径,同样要以缴纳高昂的学费为代价,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很难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因此,这些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三、加大力度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规定的权利。
1.增加教育投入,缓解教育不公平
为了消除教育不公平,政府应切实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资源供给的平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应尽快实现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既定目标,为我国教育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我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学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这一决定实际预示着加大教育投入的开始。有专家认为,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巨大的资金缺口,“以县为主”是难以办到的,义务教育负担应以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以省和中央为主。据测算,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教师工资需要446亿元人民币,只占2002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3%,所以,用中央财政来支付义务教育中的教师费用是完全可行的。
2.改革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虽然增加教育投入会给更多的人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这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还需适当地调整教育投入的结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配给教育资源。可以优先侧重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或失学学生,在投入领域上可优先考虑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从而保证所有公民从同一起跑线开始发展。相应的部门还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为此,政府要加强监管和评估,防止教育资源浪费。
国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控制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使收费标准公开化、合理化和透明化,如“一费制”政策;还要严厉制止由收费或招生产生的教育腐败,如最近推出的针对高校招生舞弊的“阳光工程”。
3.控制贫富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但如果对贫富差距不加以控制,使其无度发展,会严重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给社会的和谐造成灾难。为此,在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控制乃至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及防止两极分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注并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并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分配的不公,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2
有木有,自己能为维护社会公平做出那些努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