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谚语

就是农谚之类的,有关24节气的,全面一些哦~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了很多农谚,这都是经过数代耕作总结出来的农事安排的智慧,比如: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

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

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

立春下,一春下;

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还有各地方都有一些谚语,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

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凤凰网-“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5

1、立春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2、雨水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3、惊蛰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4、春分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5、清明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6、谷雨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7、立夏、小满、芒种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8、夏至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9、小暑、大暑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10、立秋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

扩展资料

其他节气谚语

1、处暑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2、白露、寒露、秋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3、霜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4、立冬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5、小雪

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6、大雪、冬至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7、小寒、大寒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05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反了春,冻断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春东风,雨祖宗。
春无三日晴
立夏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夏至不过不热,冬至不过不寒。
夏至见春天,有雨到秋天。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雷打秋,冬半收。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立冬先封地,风雨受人忌。
雨夹雪、下不歇。
雪花好比银钱,雪被子盖麦田。
冬至不过不寒,夏至不过不热。
小寒大寒,无风水都寒。
冬寒雨四散,春寒雨若泉。
大寒小寒冷成一团。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4

1)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2)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3) 处暑见新花。

4)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5)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6)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7)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8) 花收暖,麦收寒。

9)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10) 处暑花,不归家。

有人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有关。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也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相隔约半个月(15天),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就是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的总称。在全年24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称二分二至。

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而纯属阳历,只是形式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阳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7-21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了很多农谚,这都是经过数代耕作总结出来的农事安排的智慧,比如: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

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

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

立春下,一春下;

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还有各地方都有一些谚语,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