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辨析题加答案.初三的.200分

初三的.200分.是陜西版的.越多越好.

一定要有答案.多者得.希望不要重复那么多.

在这个星期六晚上过.
2楼的.请你注意点.我都说要政治的辨析题.答案也要.越多越好.不懂么.不懂就别乱说.去举报吧.我看你拿什麽举报.

要是我刷分我就是没娘生的.行了吧.找资料都不肯.要不你们就别来.

(1)命题观点正确。�

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题正确,那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写上去就行了,但实际上,解好这类题还是不容易的。主要有两种情况决定了它有一定难度。

第一种情况是命题观点尽管正确,但需要作重要补充。如: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唯心主义也是一朵花,只是简单地认为唯心主义是不对的,不能成为花,也不能结果。按这样的判断思路来说明,就会把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能结果实,从而完全否认了它产生的必然性,就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二是认为唯心主义哲学也结果,但唯心主义哲学又是不对的。按这样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就导致了把答题的重点移到了“结怎样的果”的问题上。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就认为唯心主义也结果实,只不过结的是“苦果”、“恶果”、“毒果”、“对人类有害的果”。这样的回答显然不符合答题要求。在答题中反映出的上述问题,实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没有牢固地掌握。�

第二种情况是试题提出两个表面上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都是正确的。如:1997年文理科通用的一个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一题表面上看是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列宁的话前后矛盾,实则一致。前者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宪法规定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后者是指文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因此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二者结合起来恰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与行使

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2)观点错误。�

这一类辨析题的特点是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以偏概全”。例如1997年理科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涉及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的概括,实际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即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张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上。�

(3)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观点。�

这类辨析题往往是寓是于非或寓非于是,是辨析题最常见的形式。在解答此种形式的辨析题时要注意下列特点。

第一,要全面指出命题的合理因素和片面观点。1998年文科卷第25题: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这是一个不全面的命题,要求考生指出其不全面的地方,并全面地回答问题。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全面地认识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在辨别上只是简单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因此,讲了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讲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或者是相反。其中绝大多数考生在答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时所作的分析,都只是把没收官僚资本与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联系起来,并分析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分析下去,这样就不能把整个分析引向全面。�

第二,指出命题的倾向。一般来说,在这类题中,虽然既有合理因素也有片面观点,但要求考生指出命题的主要倾向。例如:1988年文科政治试卷辨析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本题要分成两方面进行回答。第一,肯定其合理因素,指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第二,阐述其错误,指出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合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该命题的基本倾向要论证“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它是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其基本倾向是错误的。�

第三,命题是由二个以上的句子组成,通过错误的推理,得出片面的结论。一种是前提正确,用不正确的方法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如2002年文科第32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这道题就具有代表性。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另一种情况是试题前提虽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完整。再如2000年理科第31题: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应指出这一试题推理根据不对。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1928年时主要的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第二,该题对前提的概括也不够完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还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另外,这时候主要的革命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因此这个革命又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辨析题就其解题规律(共性)而言,主要是强调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辨”,也就是依据一定的原理,对辨题加以判断;二是“析”,即将判断的依据也就是“理由”有条理地写出来。为什么说这两个步骤是息息相关的呢?因为辨析题的“评分规则”是“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因此,如果没有准确的判断,无法得分;同样,即使判断准确了,但没有说明理由,也不能得分。下面,笔者就辨析题的三种具体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简要总结。

就这么一点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2
人身自由权
生命健康权

还有很多啊 你到底想问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