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看电视剧,我们可以对古人的日常生活窥见一斑,尽管这可能并非历史的全貌,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在许多古装剧中,我们常看到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一块板子,这便是笏板。笏板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备忘录,可以记录皇帝的命令或自己的上奏内容,以免遗忘。如此实用的工具,却在清朝被废止,清朝官员上朝时不再使用笏板,这是为何呢?
1. 笏板简介
笏板,亦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持的工具。朝见君王时,官员们手持笏板,以记录君命或旨意,或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遗忘。笏板长约2尺6寸,中宽3寸,材质贵重,主要由玉、象牙或竹制成。据史学家推测,笏板最早可能出现在商朝,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2. 笏板用途
笏板主要用于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以及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作为备忘提示。在古代,笏板还有挡住自己脸部,以彰显龙威的作用。官员上朝时需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笏板在古代还曾作为书籍的功能,被称为牍。官员上朝时所持的称为笏。随着纸张的普及,笏板逐渐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升级为玉或象牙。唐代起,笏板开始有等级之分,五品官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不执笏。而自清朝起,笏板被废弃不用。
3. 清朝为何废弃笏板
关于清朝废弃笏板的原因,大部分资料解释为满族人以骑马为主,手持笏板不便,因此不再使用。然而,这种解释似乎过于随意,因为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场所骑马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清朝废弃笏板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四点:首先,清朝是由满洲人统治,为了摒弃汉人传统,延续满族人风俗,因此废弃了笏板;其次,清朝皇帝大多勤政,注重大臣的口才和应对能力,笏板显得缺乏主见,应对迟缓,难以受到重用;第三,清代官员的朝服与之前有所不同,没有腰带,因此插笏无从存在;最后,随着纸本奏章成为朝廷议事的主要形式,笏板的作用逐渐被取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