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不多的婉约词之一,也是他代表词作之一,许多人即使不熟悉这个名字,却也知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这是本词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笔,若没有这句,“元夕”就只是热闹,任何人都能表现出来的热闹,甚至有些词人能够比他表现得更好,然而加上这最后一句,整首词立马就变了味,变得令人恍然大悟,变得令人扼腕叫绝,变得不由使人猫抓耳挠,“那人”究竟是谁?怎能如此孤高?

从直意来看,诗人上阙一直都在描写元宵佳节热闹的景象,下阙突然笔锋一转,夜深人为归,使人看着满城热闹的景象,千百次的寻找那个身影,他在等一个人的出现,可人山人海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在他回眸伤神之时,蓦然的灯火所不及的地方,看到了那个人,在那静静地站着,静静的站着……

我们无从知晓“那人”到底是谁,只能凭着猜测得出几个答案:

一、“那人”是作者的心上人,也是最普遍的解释,辛弃疾身上的其它光环明显掩盖了他感情上的一面,或许在他激情澎湃的内心之下,也有一颗为情所困的心,而他显然是幸福的,因为这蓦然的一回首,不知收获了多少的芳心。

二、作者希望以此明志,希望自己能够向灯火阑珊下的那人一样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为当时的南宋掌权者似乎毫无危机感,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刻仍有这么一副表面热闹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一样,在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之下,城上竟然没有一个士兵的影子,强敌压境,这派热闹已经有了苦中作乐之感。辛弃疾不愿与他们一样屈身降志,去凑当权者的热闹,他要的是成为灯火阑珊下的那个人,一个自甘寂寞,孤傲高洁的人。

三、作者表达了一种思想境界,那一刹那的回眸更有种“永恒”的感觉,后世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此句作为人生三大境界中的最后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与词的本身文学性无关,其中的哲学思想,或许只有到了那种地步才能理解通透吧。我认为“词”虽是词人所写,但却可以有千万种理解,我们不是辛弃疾,没法对当时的情景感同身受,在我们努力去感受词人内心的时候,蓦然回首,可能会有那么一瞬间的感触,这种感触不来源于任何外物,纯粹是自身的一种情感,这正是诗词的美妙之处。

所以蓦然回首,“那人”可能是你,是我也是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