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

跟别人争论过这个问题,但是没结果

我记得斜字在有时读“xia”(二声)

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又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样读起来也押韵嘛!
是这样吗?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它会产生这样读音的变化吗???谢谢了

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3
古音就是xia,特别在格律诗中,读xie就不押韵了。语言是演变很频繁的交流工具,俗话说“三十年一变”,现代人交通便捷,读音更替的缓慢些,古人环境比较闭塞,口语读音更替很快,所谓“十里不同音”。唐诗古韵早已面目全非,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么说话的,粤语是保存古音最多的,浙南、闽西北方言也大致是古音风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5-15
当时盛行洛阳方言 也就是说 洛阳方言是当时得标准国语 而按照洛阳方言许多读音就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 比如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a 绿读作lu 衰读作cui
绿树村边合(hia) 青山郭外斜(xia)这是按照当时的标准读音来押运的
第3个回答  2019-07-28
远上寒山石径斜(读sha厦)
白云深处有人家
“斜”,在诗句中句末大多是名词,意思是一层的棚户房,读sha通“厦”。
古代“高楼大厦”是高的楼和大的棚房两种建筑。历经宋朝后战乱,中原无数城市村落沦陷、残民南逃,中原很多文化丢失没落😓比如诗歌断代,女书失传等。“斜”字通厦的叫法也流失了。
斜(sha)名词已经被“厦”取代。但南方民间还有建造一层偏房,叫偏厦(斜sha).
另外,各位可以去读一些唐宋诗句有斜字结尾的,比如“潮退渔船隔岸斜”等。
其他文字词句,很多也被忘了,丢失。有很多字词被普通话的词取代了。比如“歌”南方话普遍读“锅”!还有其他很多字也是。有一个字还是提一下“曰”,普通话的“曰”读yue和约、岳、跃、乐是同音(或不同调),而南方话读都是yo哟(第二声)
记得读很多解放时期的文字,有“拂晓”这个词,如今谁会去用?
第4个回答  2020-03-24
其实呢,还有其他读音,qia 2声。各种看官请看我个人总结的发音,我已经用拼音标在字的背后(),本来想打音标的,当时更加不方便打字,所以放弃了。欢迎交流指正。我认为读qia比 xia押韵的跟好,如果如果用xia,尾音拖沓,总是感觉不舒服。
魏晋时期的斜
张华《轻薄篇》是一首长篇的五言诗,老街节选了八句:
三雅来何迟?耳热眼中花(fa1声)。盘案互交错,坐席咸喧哗(fa2声)。簪珥或堕落,冠冕皆倾斜(qia 2声)。酣饮终日夜,明灯继朝霞(ha2声)。
这是老街能找到的较早用”斜“为韵脚的诗。这八句有四个韵脚,花、哗、斜、霞。魏晋时的发音与隋唐差不太多,后来的唐宋韵中这几个字都在【麻】韵里,按照今天拼音来看,韵母都是a。
南北朝时期的斜
庾信是南梁的诗人,后来奉命出使西魏后,留在了北方。这个时期永明体的格律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庾信这首《见游春人诗》就有了五言律诗的雏形:
长安有狭斜(qia 2声),金穴盛豪华(fa2声)。连杯劝上马(ma1声),乱菓掷行车(cha1声)。深红莲子艳,细锦凤凰花(fa1声)。那能学噀酒,无处似栾巴(ba1声)。
这首诗首句即开始押韵,有五个韵脚:斜、华、车、花、巴。这五个字也都是【麻】韵中的字,其中车是多音字,也属于【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