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入门(上)-演绎逻辑

如题所述

逻辑学,这个看似抽象的学科,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逻辑,不仅能揭示日常思考中的谬误,提升我们的论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更是构建坚实认知体系的关键。让我们一起开启逻辑学的探索之旅,从基础概念出发,深入理解演绎逻辑的魅力。

首先,逻辑学的定义和合法性来源是学习的基础。它研究思维的结构,特别是推理的有效性,通过概念的清晰分类(如具象与抽象)和命题的真假判断,构建出逻辑严密的表达方式。逻辑,就像一座桥梁,连接“已知”与“未知”,通过前提、结论和论证的逻辑链条,指导我们理解世界。

概念是逻辑的基石,比如“苹果”这样的具体概念,以及抽象的“所有”和“存在”。命题,则是这些概念的符号化表达,它承载着真假判断,是逻辑论证的核心元素。逻辑学教我们如何精准地表述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生活中的判断和选择。

演绎逻辑是逻辑学的一大分支,它强调从普遍性(大范围)推导出特殊性(小范围)的必然性。科学理论的构建往往依赖于演绎推理,尽管存在经验的不确定性,但逻辑的框架确保了推理的严谨性。演绎逻辑有传统词项逻辑(如三段论)和现代符号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后者通过布尔解释消除了传统逻辑的主谓词问题。

在词项逻辑中,我们看到直言命题的四种形式,如“所有s是p”(A)、“没有s是p”(E)等,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构成了逻辑推理的基本框架。而命题逻辑则处理复合命题,如“如果下雨,就不上学”,通过逻辑传递,展示了论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例如,通过三段论,我们可以理解大前提“所有M是P”与小前提“所有S是M”如何推导出结论“所有S是P”。弗雷格和罗素的贡献,将量词引入谓词逻辑,使得我们能够对个体词和关系进行更精确的描述,如“所有火星人会死”和“有人是中国人”的逻辑表达。

然而,逻辑并非完美无瑕,逻辑谬误的存在提醒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相干谬误、预设谬误和含混谬误等,是我们在辩论和沟通中需要警惕的陷阱。逻辑学习的深入,不仅限于理论,更在于实际应用,提升我们的日常交流和决策能力。

逻辑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让我们继续深入探讨演绎逻辑的精妙之处,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细致地剖析逻辑谬误,以期在理性之路上走得更远。——李俊,2021年11月25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