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朝之前的人名大多是2个字的?

为什么在唐朝之前的人名大多是2个字的,很少有三个字的,而之后就大多是三个字的(唐朝时候还是两个字和三个字的差不多),很少有两个字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不是做什么统计,就拿名字来说,楚汉是刘邦项羽,三国是曹操刘备孙权,但是后来四大名著的作者除了罗贯中是字其他三个都是名,这不是巧合吧,后来的三字人名的确是多些~!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0
汉字就那么几个,到唐代两字的姓名光重,以不留神就是历史名人,自然再多加几个字了。
第2个回答  2008-10-20
古人 名是名,字是字 。你做过多少人的统计得出的以上问题。

例如:
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
白居易,字乐天
第3个回答  2008-10-20
魏晋之前名字以二字为贵。魏晋以后由于五胡乱华,当时的北方执政者都是胡族。胡族来到中原后学习中原文化。他们当中的贵族崇尚把胡名改成汉字。他们的胡语名字是音节很多的。就算改成汉字也要多达3到4字。例如宇文成都之类的。所以,魏晋以后的隋唐王朝就出现了3字人名。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08-10-20
仔细考究主要有三个原因:
1.汉字发展不如人口发展快,此最客观的原因。
2.唐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发展,名字始有大变化,尤其在近代提倡白话文之后,许多生僻字很少介入人们的生活,取名之用字范围又进一度缩小,重名已经太多。
3.字不多用则难免重名太多,三字名重名的概率比二字名重名的概率小的多。
所以现在国家规定的户口登记新生婴孩起名都要三个字的,两个字的已经不许登记。
第5个回答  2008-10-20
因为古代有字,名字用不着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