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愈自我封闭?

如题所述

首先,看你怎么界定自我封闭。封闭生活,更多是适应问题,心理封闭,更多是情绪问题。

其次,自我封闭的程度如何。除了自闭症比较难以治疗,其他自闭基本可以自愈,除非远离人类 社会 。人是亲 社会 的生物,也无法隔绝 社会 ,所以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的意识只有你自己明晰,情绪虽然可以传染,但是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中,想要长久的快乐,最好的途径是自娱自乐,然后吸引他人,找到志同道合。

如何治愈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一种对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会想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尽量避免参加或根本不参加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饮食起居、购物、自我 娱乐 、工作和学习,他们倾向于把自己锁在家中,不与他人交流。

自我封闭的人也经常会感到寂寞和孤独,但他们就是发自内心地害怕或抵触社交活动。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呢?其实这种心理是人类天然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遇到过不如意,甚至是较为严重的逆境和波折,事件虽然可能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事件对其引发的焦虑感始终没能得到解决。于是,他们便采取自我封闭的行为方式回避外在环境,以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或避免内心的焦虑感日渐增加。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避免过分依赖网络,减少翻看手机的时间;

2.多和亲人朋友和同事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

3.多和朋友聚会,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4.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5.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爱好;

6.积极地学习、工作,充实的生活会减少人的不良情绪;

7.避免惰性的滋生,适当变换新的环境,新鲜事物会激发人的活力与潜能;

8.多参加跑步、爬山等户外运动,使自己拥有 健康 的身心。

治愈自我封闭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自我封闭。

很多时候自我封闭的人,总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之后,无奈的暗示和加重自己的判断:我做不到,我就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否定打开自己的内心,面向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深知,自我封闭是不好的,对自己是不利的,他们渴望寻求帮助,但是他们也知道所有的帮助,意见对他们来说也不会带来彻底改变,也许一些时间会变,但总会又变成原来的自己。

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封闭都有理由。

所以,这个时候,我说,接受吧。

但是,不要盲目接受。我们要学会慢慢改变。

很多时候自我封闭是因为外界的刺激造成的。一个人说了伤害你的话而不自知,却把你当撒子,这种人,你会和他交往下去吗?

有的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这种人,你敢和他深交吗?

有的人素质低下,讲话也是低俗,在你看来就是三观不合的人,你会和他有交集吗?

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我封闭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远离烂人,保全自己。

不过还有一些人,他们并没有伤害你,甚至帮助过你,那么你就大胆的和他交流好了,有什么顾忌呢?

当然,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孤独一人,既没人伤害你,也没人关心你。这时候,如果你自我封闭,只会陷入孤独的泥潭,无法自拔。

那么,就去寻找心中想要的东西吧。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没有什么是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开心了。

那么等到哪一天遇到同样和你兴趣相投的人时,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话说出来。

不要觉得自我封闭是一种错,也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自己活得开心是最重要的。

这种自我封闭也未必是病态,未必需要治愈。人随着年龄慢慢增长,经历慢慢的丰富复杂,受到生活的捶打越来越多以后,心态和行为是会慢慢的改变的,甚至会变得完全和以前相反。

如果工作生活其他都没什么影响,照样工作,照样生活,只不过不愿意再和从前一样和朋友亲友那么爱相聚了,也没有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太过依赖粘着别人也不是一件好事,可能会让人感觉是一种负担。这种疏远不是自闭,反而是成熟的表现。弘一法师就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前我30左右年纪时候,在单位看到一个奇怪现象,和我同龄的人爱两两三三的凑在一起,老有说不完的话。比我小的那些20多岁的女孩们爱凑在一起风风火火的跑出去采购,又跑回来,经历特别旺盛的样子。比我大的那些40多岁的大姐们,喜欢稍带慵懒的靠着墙一个人发呆,或着独来独往,就算两人聊天,每个人都是两手抱在胸前、眼睛看着前方、也不盯着对方的脸自说自话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自言自语。

当时不明白为什么40岁的人会这样冷淡慵懒、好像对什么都不大感兴趣的样子。等到自己到了那个年纪也慢慢的成了那个样子,就完全懂了。

曾经觉得快乐的事也毫无感觉这也正常。人在少年时候喜欢的是玩具,成年后在乎的是感情,老年后更在乎的是身体 健康 。兴趣点本来就是变化的。

任何事情本质都是变动的无常的,心态兴趣爱好的变化更是刹那不停。自我封闭不一定是病,也许是更成熟了也说不定呢?!

从前我的弟弟和题主状况完全一样由于一些原因,大学休学回家,从此便慢慢地从 正常到封闭 。首先感觉最大的变化是,1.对家中有强大的安全感,不敢/不想接触外面的世界,包括妈妈希望能出去散步,甚至拉开窗帘接触阳光他都强烈抵触。 2.脾气暴躁,很容易向家人发泄脾气,反之则对“外面世界”的人内向,不敢接触。 3.越来越焦虑认为自己不能够这样下去,而事实是自己不敢做出尝试越来越安于现状。 4.自我怀疑,在黑暗中压抑自己的后期,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人格分裂,抑郁症。

针对题主,有效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些见解。1.寻根溯源了解根本导致封闭在自己家中的原因是什么,以我来说,其实我不是单单因为“封闭的环境”而“封闭自己”,如开头所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休学,而这个诱因导致我不敢去面对一些烦恼,最终形成不想接触外面的世界。2.学会分担题主所讲,内心渴望放松,自己压抑着自己。学会分担自己的忧虑和分享自己是缓解焦虑的重要一步,打开心墙,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的走向放松,也可以从她人身上吸收到所欠缺的正能量。3.旅行吧旅行是很多问题的良药,但妈妈在我最难过最低谷的时候送给我一场旅行,去远方旅行吧,也有人会说,简单的走出去不也是可以的吗,旅行不只是下楼买买菜,在你踏上登机口,在小小的窗户上面看到不一样的五颜六色,在你置身于陌生的人山人海时。相信我,在哪一瞬间你什么都不会想,此等这美好的事物,你只会想尽情拥抱尽情享受。

我建议多读书看报,能使自己多角度思考,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客观,心理强大成来熟,把握自己的情绪。而且肚里有货了,源才能有自信,即使面对众人,也能侃侃而谈,说出恰当合宜的话。总之多读书百,武装好自己,这对于工作和交友都是有直接益处的。阅历多了,人逐渐成熟,内心深处改变了,就能有度外在的性格,情绪,言行的改变。

记住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

为什么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建立社交关系、参与社交活动变得如此困难?为什么明明内心有着社交的渴望,最后仍停留在自我封闭的状态里?怎样更好地调整状态,让自己能有效地建立社交关系?

01.为什么主动社交,对我来说那么困难?

建立社交关系,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每个人对社交的需求确实存在差异。整体来说,有些人不愿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可能有以下原因:

1.个人特质的影响

内向和外向的差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所以他们通常更喜欢安静和独处。

研究也发现,内向者对外部刺激更加敏感。比起外向者来说,同样水平的外界刺激更容易使内向者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当内向者处于社交情境下,如果他们遇到大量陌生的刺激时,会加速他们能量的消耗。因此他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都给自己创造一段独处的时间,来给自己“重新充电”(Furnham Allass, 1999)。

当然,这不意味着内向这一特质等同于社交焦虑。其实,很多内向者并不是孤僻的、不善言辞的,相反他们可能口才很好,能够灵活地处理各种社交关系,而他们不参与活动只是他们的自主选择。

*自我意识太强,会让人不舒服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觉察是不一样的。自我察觉是一种 健康 、积极的状态,对我们个人和生活具有真正的反思意义,而自我意识是一种“非常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状态,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比如在人群中,自我意识强的人会觉得自己好像始终被“注视”着,觉得其他人在看着自己,所以他们特别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无法真正放松下来,也就很难在人际互动中达到“忘我”的状态,也就很难享受到社交的乐趣。而万一发生了不太愉快的事,他们也更容易将事情归咎在自己身上。因此,自我意识强的人会刻意地减少参与社交,当自己独处时才会更放松 (Crozier, Russell,1992)。

2.过去的经历让人对社交感到焦虑

有些人之所以对社交感到焦虑和畏缩,可能与他们过去的经历有关。有些人曾经在共同场合中遭受过应激性、羞辱性的事件,或是有被虐待、被忽视的经验,比如在课堂上背诵课文磕磕巴巴,被老师责难,比如在家庭聚会上遭到父母公开的责骂等,这些负面事件会让当事人对人际关系感到不安全,并可能对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感到恐惧。

有时候在生活发生较大改变时,有些人也会对社交感到不安。因此生活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新的 社会 角色,如果在之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对新角色缺乏了解,他们很容易感到不适应,所以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退缩的姿态。

3. 社交网络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方式

很多人会觉得,虽然社交网络让人与人的联系更为便捷,但也让人变得更加孤独,但其实这与我们在社交媒体语境下对社交的认识混乱有关。学者Burke和Kraut(2016)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交网络本身并不会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幸福,但它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容易对人的预期和认识造成混乱,进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影响。

另外,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常常更在乎自我展示,对自己进行一定的美化,遮掩真实的自我状态,一方面增强了 社会 对比和同辈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人与人之间更真实的信息交互和人际交流变得困难。

4.人们对社交抱有不恰当的认识

有些人对社交的认识是不真实的,这些不准确的认识让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变得更加困难。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与陌生人交流时常常感到尴尬和不自在,便觉得自身社交能力弱,不敢再去主动结识不熟的人。其实,不熟悉恰恰是走向熟悉的基础,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尴尬和冲突的发生意味着两个人明确了自己的某些看法和感受,让两人对彼此有了更多了解。

再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主动结识了很多人,但最后只是泛泛之交,觉得社交毫无用处。实际上,社交有些不同的需求和作用,并不是所有社交都是为了发展成亲密无间的朋友。要区分和明确自己的社交需求和目的,对我们享受社交非常重要。

02.如何走出封闭状态,更好地建立社交关系?

为了让那些更多内心里渴望社交的人能更快地走出家门,更自然地面对社交场合,更舒服地享受社交,我们针对以上原因,给出以下的建议:

1.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说起社交,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聚餐、派对、唱K等等,但实际上有些社交方式是安静的、舒适的,因为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方式有很多,不要总是盯着那些常见的、固定的社交方式。比如你可以和对方商量更合适自己的方式,是两个人选择僻静的小店,还是一起约到湖边散步,甚至不必出门以长篇幅的消息或邮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Alboher, 2007)。

你还可以试着列出“谈话清单”,包括对你来说很重要且擅长的话题,在社交场合中刚开始的寒暄往往是程式化的,比如“你现在做什么工作”、“你是哪里人”。你的清单上可以有这些程式化问题的材料,到时你变能顺畅地接住对方抛过来的问题,减少尴尬。

3. 调整对社交的认识

对社交焦虑的人,常常对社交过程抱有一些扭曲认知方式,比如“全或无”的思维:如果自己表现稍有不完美,就会觉得自己社交能力不足;比如“过度概括”:把一件孤立的消极事件看作是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

社交活动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我们无法对每个人的内心拥有充足的认识和把握,所以社交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困难、窘迫、甚至失败的情况,因此要对自己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必用过高的要求来限制自己。

4.对社交目的有所区分,提高社交质量

社交关系有强有弱,不同的社交关系拥有不同的意义。弱关系常常能提供更多信息,这些信息在特定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而强关系则与我们的归属感、幸福感紧密相关。对社交来说,我们的孤独感和幸福感,取决于社交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有的人虽然独居、很少见人,但他们仍然在少量的社交中获得了满足;有的人虽然整天聚会,但却依然感到孤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社交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超越对数量的要求。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20岁时,30岁的人会更需要建立有意义的、重要的和亲密的 社会 连接(Carmichael Duberstein,2015)。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你要思考,这些社交对你的意义,对不同的关系进行不同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它们的质量。

没啥治愈不治愈的,所谓的自我封闭的状态属于一种恶性闭合循环,认知或者对某种主观的理解存在一种趋近完美的闭合性回路,这种是由于认知度的片面所造成的,其灵魂的认知陷于一种难以推翻或者难以逾越的萧蔷之内,一般性的是属于某种或者某个事物的封闭,对应这种我建议,多出去走走,锻炼,或者睡觉,我那几年的煎熬,正是因为篮球的陪伴,和家人的呵护,才坎坎坷坷的走出来,那个大大的封闭空间,也就是1靠自己,2靠家人的温暖,相信我,虽然你现在陷于苦海之中,但你的灵魂会坚毅的陪伴你一路走下去,世界你周围的一切都在呵护你,照顾你哦,加油^0^~

旁人眼里的我,永远都是那么活泼开朗,逢人面带三分笑, 搞笑 段子也是信手拈来,是群体里的开心果。但是这样的我,其实也会间歇性自闭,感觉亲人不爱我,朋友不关心我,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拒绝聊天,拒绝与外界沟通。刚开始我也感觉很颓废,生无可恋,但后面经过多方摸索尝试,我总结出了一套治愈自闭的方法,亲测很有用:1.手机外放自己喜欢的歌曲,洗个长长的热水澡,边洗澡边哼歌,不想哼就听。2.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如果喜欢吃甜点就更好了,买一堆蛋糕之类的回来,吃甜食能让人心情变好。3.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手机调成飞行模式,什么也不想,然后戴上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缓缓入眠,睡到自然醒。4.找一部 搞笑 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来看,实在不行,看小说也可以,看自己喜欢,总之能转移注意力就好。5.时间、场合允许的话,可以高歌几曲,你会发现,唱完歌后,心情都轻松了。如果还是无法发泄心中的苦闷,还可以在手机记事本写下自己的心情,畅所欲言,总之不要憋在心里,或者在朋友圈、微博之类的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设置仅自己可见,我经常干这种事,反正在“没人”的地方,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把一切不开心都说出来,剩下的就是开心了。等这些都做了之后,你会发现,什么自闭,不存在的,世界是如此美好,连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树叶都显得那么可爱~自闭不可怕,只要及时调整好心情就好了,心情好了,你会发现那么多人都爱着你呢,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你好,我是徐泽旭,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自我封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心态。封皮之后可能会不太喜欢跟其他人打交道,情绪上也会变得消沉。要想这样的状态有所改变,很可能你首先需要知道你在封闭的是什么。

封闭情绪

比如说有的人非常不擅长表达情绪,那么对于他们来讲,封闭情绪是常有的事,于是在他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很可能就表现出来话比较少,不爱搭理人。

如何突破封闭的情绪?

所以在封闭情绪的时候,很重要的是能够想办法找到一个空间, 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

在面对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当心,我们需要清楚情绪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 情绪不是我们的主人,所以情绪可以让我们感觉很糟糕,但情绪绝对不是全部的我们 。

我们是可以透过行动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但通常我最推荐的还是陪伴自己的情绪,因为 情绪的核心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

封闭想法

封闭的想法可以说是 固化的信念 ,这些 信念也可以来自情绪 。

比如说,如果我相信我的父母是不会爱我的,那么我很可能就不会把自己展露在他们面前,也许我会把他们当成威胁,这样的总结看上去会很合理,因为我体会不到他们的爱。

如何突破封闭的想法?

通常这会需要我们有自省的能力,当然这种自信最好是不带着自我的攻击和否定。

就是说当我相信了某件事,某句话某个观点,我们需要能够看到这个观点,被约束的那个部分,或者说片面的部分。

比如说,不跟其他人交流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封闭自我,也可以称他是善于独处,可以把它称作是没有其他很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把它当成是陪伴自己的一个表现。

突破封闭想法的关键在于增加自己内在的弹性和灵活 ,所以这个过程很像是我们从 一个紧绷的僵化的状态当中,变成一个比较灵动的,轻松的像是一个喜剧演员 。

当然如果这些信念是比较深的,比如说我在心灵的深处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那这一些确实会需要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来帮助你。

封闭关系

其实上面两点也有提到关系,那我在这里想重点讲的是,可能有一些我们有意疏远关系,是意味着我们在关系当中得不到滋养,沉重而无用的东西,我们倾向于丢掉,关系也是。

于是 封闭关系就像是一个有点自暴自弃,孤独,但始终害怕与其他人靠近的状态 。

如何突破封闭的关系?

想突破封闭的关系,很多时候意味着我们需要能够比较合适的向对方去做一个很 深层的沟通 ,沟通彼此对于对方的信念,沟通两个人之间过去的某些矛盾, 把过去梳理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心灵靠近 。

个人的选择

最后想说,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还关乎于 自己的意愿 。

虽然封闭自我看上去就像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你的意愿是怎样的,在这个时代我们很看重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要强迫自己必须要心灵打开,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必须要关系融洽,这种自我的强迫感会让我们疲惫而有压力 。

所以在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 如果你希望自己独处,那尊重自己的选择 , 如果你发现自己仍然在心灵深处有对关系对表达的渴望,那么你需要为自己的这份渴望付出行动 。

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德勒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而在关系当中,我们需要对话,需要沟通,需要交流, 所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沟通不能解决的 , 如实如实的表达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这样就会治愈我们的自我封闭 。

能意识到封闭已经非常棒了,接下来带着觉知的去突破,越是抗拒不敢的,越是逆着去做,多行动慢慢就好了,有点进步就赞叹,鼓励自己,外面任何声音都不重要,重要的唯有你自己的认可和接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