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七郎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网上说死的很掺吗?
杨七郎乃雷神转世,乱箭射不死,潘国仗用刀把七郎脑门上的皮割开,撕下蒙主七郎眼睛,乱箭再射,七郎遂死。

小说中杨七郎叫杨延嗣.是后人把他和杨嗣搞混了.

真实杨家将的资料如下
http://tieba.baidu.com/f?kz=42768608
宋史——杨业及杨延昭,杨文广附杨嗣列传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
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
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
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会契
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
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
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
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诸军连拔云、
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
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
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
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
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
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
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
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
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
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
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
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
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
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
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
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帝闻之,痛惜甚,俄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
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
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
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
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
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
名、隶登州。”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
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
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
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
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
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作者: 赵云骑士 2005-9-22 22:42 回复此发言

--------------------------------------------------------------------------------

2 宋史——杨业及杨延昭,杨文广附杨嗣列传

杨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
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
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
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
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
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
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
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
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
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
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
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
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
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
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
徙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
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仍会诸路兵掎角追袭,
令魏能、张凝、田敏奇兵牵制之。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延昭上言:“契丹
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
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
古城,俘馘甚众。
及请和,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
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
营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
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
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子文广。
杨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
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
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
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
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
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
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
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
杨嗣,乾德初,应募为控鹤卒,从李继勋讨河东。继勋择悍勇百人,间道截洛阳
砦。嗣出行间请行,手斩五十余级,贼焚砦宵遁。进薄汾河,贼将杨业扼桥路,嗣
与众转战,贼退逾桥。杀业所部兵千计,射中业从骑,获旗鼓铠甲甚众,业退保城。
进焚南门,夺羊马城,矢集于面。贼数千夜来薄砦,继勋选勇敢五百人接战,而嗣

作者: 赵云骑士 2005-9-22 22:42 回复此发言

--------------------------------------------------------------------------------

3 宋史——杨业及杨延昭,杨文广附杨嗣列传

为冠。及旦,战数合,多所斩馘。
从太祖征太原,贼来拒,焚洞子。遣殿前杨信领百人援之,嗣预焉,率先陷阵。
召见,补御龙直。太平兴国初,三迁至天武军校。太宗再征太原,嗣自陈愿率一队
先登,命主城西洞子。车驾巡师,嗣登城,手刃数贼,足贯双箭,中手炮,折二齿。
太宗见之,亟召赐锦袍、银带。从征幽州,隶殿前崔翰,斩三十级,补龙猛副指挥
使。
五年,契丹侵雄州,据龙湾堤。嗣隶袁继忠,继忠令率千兵力战夺路。内侍有
至州阅城垒者,出郛外,敌进围之,亟出兵接战,十数合,斩骑卒七百余。嗣军夜
相失,在古城庄外,三鼓突敌围,壁于莫州城下,又领百人斧敌望橹,斩五十级。
敌为桥界河,将遁,嗣邀击之,杀获甚众。六年,从崔彦进捍契丹于静戎北,砦于
慎兴口。彦进遣嗣率所部度河,与契丹战,败之,追奔二十余里。八年,李继迁寇
边,嗣从袁继忠、田钦祚戍三叉口,为前锋,斩贼千余,追之,获牛羊、铠甲、弓
矢数千计。进至万井口、狐路谷,余贼复来请战。初以雄武千人为后殿,为贼所掩。
继忠命嗣援之,凡数战,始与雄武合队,因列阵格斗,复夺人马七百余。钦祚夜还,
依山为营,贼亦砦其下。募劲卒五十往袭之,嗣为其帅。抵贼所,刺杀百余人,焚
其砦而还,诏赐锦袍、银带。
雍熙三年,从田重进、谭延美率师入辽境,疾战飞狐口,辽师不利。重进引全
师合击,辽骑引去。进至飞狐城北,辽将大鹏翼率众复至。重进阵压东偏,数战不
胜,命嗣出西偏,麾兵薄山崖,以短兵接战。辽兵败,投崖而下,手斩百余级。散
卒千余在野,嗣呵止之,悉断弦折筈来降,追至河槽,复击退。余众屯土岭,裨将
黄明与战不胜,将退,嗣谓之曰:“汝且顿兵于此,为我声援,我当夺此岭。”遂
力战,追奔五十余里,抵仓头而还。又领招收卒千人,克仓头、小治二砦。黄明与
战,克直谷砦,命嗣屯焉。数日,辽人复致师,重进与战,奔突往来,大军颇扰。
重进召嗣合战,悉走之,夺炮具、铠胄。贼乘夜复围直谷、石门二砦,重进遣嗣以
精兵五百济之,嗣曰:“敌二万余,今援师甚寡,难以解围。”重进颇忧之。嗣曰:
“谭师屯小治,绾兵二千,愿间道以往,邀其策应。”中夜,匹马诣延美,延美曰:
“敌势若此,何可解也?”嗣曰:“请移全军就平川,植旗立队,别择三二百人张
白旗于道侧。彼见旗帜绵亘远甚,谓大军继至,嗣自以所部五百疾驱往斗,必克其
砦。”延美许焉。一日凡五七战,辽兵遂引去,咸如嗣所料。
蔚州之降也,重进先命嗣率勇士数十人缒入,见守将,得其实状。翌日,将受
降,而敌反拒大军所出之路,遂与斗,杀伤甚众,屡缒入城,取守将之归服者。重
进之垒,粮运颇乏,嗣遣降卒辇州廪济之。辽援兵大至,副都指挥使江谦妄言惑众,
嗣即斩之。悉收兵敛辎重还重进砦,与辽人转战。时军校五人,其四悉斗死,至大
岭,嗣与战,败走之。师还,太宗引见便殿,重进言其有劳,补本军都虞候。
又从李继隆御敌于北平砦,将赴蒲城,道遇敌,疾战,俘获甚众。又战于鸾女
祠,继隆遣步卒二千,伏定州古城,为敌所攻,命嗣援之。至唐河桥,嗣扼桥路出
战,解敌围数重,与伏兵合,分为三队,背水为阵。敌将于越率骑百余队临烽台求
战,嗣整兵与战,数合,得与继隆会,又阵于东偏,大败之。继隆以闻,诏嘉奖之,
迁本军都指挥使,领澄州刺史。
至道二年,加御前忠佐马步军头、屯定州。辽人入侵,隶范廷召,提偏师捍辽
兵于嘉山。廷召徙高阳,命嗣以兵二千为殿。过平敌城,辽众十余万来,嗣屡出战。
及桑赞、秦翰来援,夜二鼓,敌再至,嗣曰:“彼不利夜战,我当破其砦,以趣大
军。”即与赞、翰合势,戒所部望敌炬火多处并力冲之,诘旦,至瀛州。咸平三年,
加领本州团练使,出为郎山路都巡检使,破敌砦于蒲阴,俘获甚众。四年,命嗣领
万人断西山路。会敌遽至,大兵不及进而止。五年,真拜蔡州团练使、赵州部署。
逾年,徙沧州。是冬,辽人入侵,命率所部自齐州抵淄、青警备。景德初,又命与
刘汉凝、田思明率兵至冀州防边。俄赴澶州行在所。会辽人请和,复遣还任。历郓
州、凤翔、永兴部署。车驾幸亳州,留为旧城内同都巡检使。大中祥符七年,改虢
州防御使、邠宁环庆副部署,卒。嗣起行间,以劳居方面,经百五十余战,殁。兄
子信、贵,并为左侍禁,贵至内殿崇班。

作者: 赵云骑士 2005-9-22 22:4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宋史——杨业及杨延昭,杨文广附杨嗣列传
其实本来不愿在浩如烟海的宋史里面寻觅杨家将,想找点鸡零狗碎的资料看看算了。但是着实不能满足好奇心,只好自虐了。在其他列传里面还有提到杨家的,比较分散,就算了,只贴集中的部分。感受:
1.历史tmd就是一个小姑娘。
2.演艺评书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取向,这话说得真不错。前提是我也是劳动人民,不是蛀虫。
3.王侁,多做王铣。
4.杨嗣,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多半就是杨延嗣。
5.其实还是父业子荫,一代不如一代,虽然显然不应派除宋朝本身的文人政治日渐暴露出对抗外辱的不足,但是也让人联想到丐帮的沦丧。
6.“美不能制”,我为潘美一哭。
补充:在宋太宗二伐辽国中“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是杨业(辽史有载)但潘仁美贪功写战报时算在自己名下了。
从“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这些地方看当时的皇帝虽不贤明却也不昏庸,朝廷上的忠奸之争,大部分时候其实有惊无险。
杨宗保是个虚构人物,至少在史书里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6
历史上没有杨七郎
真实杨家将的资料如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630885.html?si=1&wtp=wk

简单的说,杨家将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刻画人物是重点,所以小说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杨家将中的忠勇杨六郎,神勇无敌的杨七郎,女中豪杰穆桂英和集聚戏剧性的十二寡妇征西。
这些都是小说家杜撰的(瞎编的),别被误导了。
第2个回答  2017-12-13
杨七郎墓露出庐山真面目 千秋忠烈杨七郎墓在何处,一直以来有两处传说,一为天津市宁河县的潘庄,一为山西代县鹿蹄村(杨六郎的后裔居住地)附近的东留属村。2003年8月11日的《 大江晚报 》刊文介绍了杨七郎墓在今天的山西代县(该文作者为关捷),作者用第一手资料翔实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如下: 杨七郎与其墓的真实存在,有这样一些文物可作为见证:北宋皇帝关于杨家将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封开国公杨延朗和政郡夫人佘氏郑国君太君诰》一篇,加封杨延朗敕旨六篇等;此外,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敕建的墓碑,上书“宋赠武勇将军延彬之墓”,为乾隆御笔。还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鹿蹄村杨氏后裔重修杨七郎墓的志。清朝初年,一位名叫周人甲的出任繁峙县知县,上任伊始,他首先来到杨七郎墓地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留下了一首诗——残碑苔深绣断文,路旁指点七郎坟;岳家父子杨兄弟,三百年来共战勋。这首诗刻在石碑上,一直保留到现在。 ……1998年,杨家将后裔、台湾福王企业有限 公司董事长 杨桂良捐资整修杨七郎墓。工程总指挥杨泉恩在施工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实证。这些东西是:一个宋代的敕建蛟龙碑头、石兽、香炉、枪头、箭簇,以及成串的 宋代铜钱 。杨泉恩说:“这个坟墓从宋代初建到现在,历经千年,黄河改道,多次冲荡,不但没有毁掉,反而把它越冲越高,墓顶离棺椁有多高,谁也说不清了。坟墓保存得好,主要是因为代县的百姓对杨家将的热爱,杨家人不在代县时,总是当地百姓给修。杨家人回到代县,自然是杨家人来修。坟墓从来没有打开过,估计地下还会有大量物证。我这次施工发现的文物,是从墓园地地下掘出来的。” 整修后的杨七郎墓,占地7000平方米。陵墓雄伟壮观,殿宇古朴典雅。墓园里绿树成荫,百花争艳。陈列室里,有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 珍贵文物 。似乎向人们证明,这里是杨七郎墓的真实所在。 既然有族谱的翔实记载,又有文物的真实存在,那为什么正史中对杨七郎只是一笔带过呢?对此,杨泉恩说:“正史是官修的,自然有很多忌讳。潘美后来虽然因佘太君告御状降了三级,但很快又官运亨通了。杨家的冤案虽然平反了,可由于恪守‘清白家风’,为人耿直正派,在污浊的北宋一朝中显得格格不入,被排斥打击的事经常出现。而宋王室的人,没有战争,根本想不到杨家的人。你想,这样的情景,史官写起史书来,怎么能像我们家写族谱那样真实呢?” 关于天津 宁河县的杨七郎墓,杨泉恩说:“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没有杨七郎,其实历史上潘仁美也是名将,不比杨业差的,是跟着赵匡胤起家的老人儿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10-16
历史上没什么杨七郎,只有杨业,所有的都是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