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存在哪些风险?

如题所述

人脸识别在如今运用很广泛,很多APP的使用都需要人脸识别,但这个技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那么,人脸识别存在哪些风险?

人脸识别目前有两大风险问题:

1、人类脸部存在相似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不大,所有的人脸的结构都相似,甚至人脸器官的结构外形都很相似。这样的特点对于利用人脸进行定位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利用人脸区分人类个体是不利的。在加上化妆的掩盖及双胞胎的天然相似性更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2、人脸存在易变性,人脸的外形很不稳定,人可以通过脸部的变化产生很多表情,而在不同观察角度,人脸的视觉图像也相差很大。

3、人脸数据作为高敏感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过度分析和滥用,将会对个人隐私权等权利构成侵害。


怎么规范管理人脸识别数据,保护大众隐私:

监管落后于技术,是新事物出现的常态,但是必须正视监管的重要性并进行施策治理。

首先,对相关人脸识别技术以及使用方面要制定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必须对不法使用“人脸数据”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唯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降低违法行为。

其次,就是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面进行严格管理,目前“人脸识别”带来的隐患问题并不主张大范围推行。毕竟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技术的提升来进行保障。从“人脸信息收集”到“人脸信息应用”的过程,无数技术链条的衔接需要技术安全的监管保证,这方面的完善还有待时日。

最后,就是个人对本身人脸数据的监管,尽量减少“人脸识别”的使用,尤其是避免一些不明缘由的软件、系统的采集。从源头减低风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5

刷脸进社区、刷脸考勤、刷脸乘车、刷脸购物等,人脸识别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服务场景。尤其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管理场合开始采用非接触式的人脸识别应用来保障人员的出入安全。人脸识别系统方便,快捷,无接触的方式能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但是也带来诸多新的安全风险。

一、人脸被盗用仿冒风险

无数小区安装了刷脸门禁,住户进入小区刷脸就能进出,人脸识别门禁能把大部分陌生人阻隔在门外,可谓小区的一道防线。有网友反馈,小区的门禁识别精准度尚待提高,住户如果戴帽子、墨镜、化妆后则小区门禁无法识别,导致未能正常出入。此外也有网友反馈,所在小区的门禁安全性不高,使用住户人脸照片的仿真面具也可以正常通过。关于人脸仿冒的风险,2017年“3·15”晚会就做过演示。主持人在技术人员支持下,仅凭观众自拍照就现场“换脸”破解了“刷脸登录”认证系统。

二、遭遇虚假欺诈行为

很多公司采用人脸识别的考勤系统,提升员工考勤率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隐患。2021年底,“考勤打卡神器”的新闻刷屏网络。就职于某保险公司的梁女士,每天无需到公司上班,通过屏蔽摄像头影像采集、拦截无线网络检测,并对GPS劫持,伪造虚假的LBS地理位置。在进行相关设置后,代理人输入自己的工号、上传照片,在家里就能完成每日打卡并拿到全勤奖。

三、敏感信息泄露风险。

人脸是重要的隐私信息,一旦信息出现泄露,不仅可能或者流向黑市被反复贩卖,更可能被不法分子进行用于诈骗。2019年2月,深圳“AI+安防”公司因人脸识别数据库缺乏保护导致数据泄露,致使超过250万人的人脸信息能被不受限制地访问。

四、总结

公共服务人脸识别应用遭遇的威胁攻击主要有三个层面:针对人脸识别系统或算法、针对承载人脸识别系统的设备、针对存储人脸识别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和接口等。风险隐患是一个点,安全防护需要一个面。因此,在人脸识别的公共服务上,需要在多方面加强防护,提升整体安全能力。

第2个回答  2022-04-14

刷脸进社区、刷脸考勤、刷脸乘车、刷脸购物等,人脸识别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服务场景。尤其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管理场合开始采用非接触式的人脸识别应用来保障人员的出入安全。人脸识别系统方便,快捷,无接触的方式能有效避免病毒的传播,但是也带来诸多新的安全风险

一、人脸被盗用仿冒风险

无数小区安装了刷脸门禁,住户进入小区刷脸就能进出,人脸识别门禁能把大部分陌生人阻隔在门外,可谓小区的一道防线。有网友反馈,小区的门禁识别精准度尚待提高,住户如果戴帽子、墨镜、化妆后则小区门禁无法识别,导致未能正常出入。此外也有网友反馈,所在小区的门禁安全性不高,使用住户人脸照片的仿真面具也可以正常通过。关于人脸仿冒的风险,2017年“3·15”晚会就做过演示。主持人在技术人员支持下,仅凭观众自拍照就现场“换脸”破解了“刷脸登录”认证系统。

二、遭遇虚假欺诈行为

很多公司采用人脸识别的考勤系统,提升员工考勤率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隐患。2021年底,“考勤打卡神器”的新闻刷屏网络。就职于某保险公司的梁女士,每天无需到公司上班,通过屏蔽摄像头影像采集、拦截无线网络检测,并对GPS劫持,伪造虚假的LBS地理位置。在进行相关设置后,代理人输入自己的工号、上传照片,在家里就能完成每日打卡并拿到全勤奖

三、敏感信息泄露风险。

人脸是重要的隐私信息,一旦信息出现泄露,不仅可能或者流向黑市被反复贩卖,更可能被不法分子进行用于诈骗。2019年2月,深圳“AI+安防”公司因人脸识别数据库缺乏保护导致数据泄露,致使超过250万人的人脸信息能被不受限制地访问。

四、总结

公共服务人脸识别应用遭遇的威胁攻击主要有三个层面:针对人脸识别系统或算法、针对承载人脸识别系统的设备、针对存储人脸识别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和接口等。风险隐患是一个点,安全防护需要一个面。因此,在人脸识别的公共服务上,需要在多方面加强防护,提升整体安全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4-13

背景,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安全隐患也随之产生。人脸识别技术滥用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关注。2021年来,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出台以及相应技术标准实施,人脸识别技术的规范使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原理1.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单向存储的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单向存储和终端存储,因此泄露的可能性最低。2.是基于“云端”生物介质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对来说风险会高一些。不过,随着技术进步,云端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也会变得更高。3.则是风险性比较大的,就是随机获取的人脸母版和静态人脸识别系统,如将大街上行走的路人人脸数据记录下来作为母版存储起来,其存在缺乏个人同意的合法性基础和人脸识别数据流向不清晰等问题及风险,人一旦丢“脸”了,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越来越重视,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有哪些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什么?就此,新京智库和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联合举办“《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如何遏制刷脸技术滥用”主题研讨会,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学校和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就上述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人脸识别技术使用存在三种风险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人脸识别的法律治理框架”。他表示,目前来看,人脸识别技术存在三个类型的技术场景。第一种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单向存储的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单向存储和终端存储,因此泄露的可能性最低。第二种是基于“云端”生物介质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对来说风险会高一些。不过,随着技术进步,云端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也会变得更高。第三种则是风险性比较大的,就是随机获取的人脸母版和静态人脸识别系统,如将大街上行走的路人人脸数据记录下来作为母版存储起来,其存在缺乏个人同意的合法性基础和人脸识别数据流向不清晰等问题及风险,人一旦丢“脸”了,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未来发展与 解决措施,而从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目的场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安全、身份验证、个体识别、深度伪造、职场监视及计数等场景。 所以,现在面临的其实是一种科技风险,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风险。从法律角度来讲,不同的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或者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何求同存异正可体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划定禁区、解决合法性及合比例性,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及实现“沙盒监管”和分类监管等。

第4个回答  2022-04-15

       想要验证一个人的身份,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有很多办法,人脸识别只是其中之一,密码、指纹、声纹都可以做到,但是由于使用门槛低、响应速度快、方便活体检测等等原因,人脸识别受到了青睐。但这并不能说明人脸识别技术优于其他技术。事实上,人脸属于弱隐私,更容易被窃取,在仿造上也更方便,只要愿意可以说攻破人脸识别并不是梦想。


       针对低成本的人脸识别,也许一张高清打印的1:1照片就可以攻破。2019年,浙江嘉兴一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在一次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骗过小区里的丰巢智能柜,取出父母们的货件。

      人脸数据作为高敏感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不可变更性,一旦被过度分析和滥用,将会对个人隐私权等权利构成侵害。例如,未经个人同意,通过与人脸识别系统连接的摄像头、智能设备等收集人脸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其加以分析,对个人“画像”,将会获得个人行踪、行为特征等私密信息。高科技时刻追踪我们的行踪,对我们的隐私了如指掌,新科技目前,我们就没有什么隐私了。更可怕的是,我们每一位自然人,这些人脸识别技术资料,被不法之徒用于诈骗,将使天下百姓金钱遭受损失。

       人脸识别目前有两大风险问题难以解决。第一个风险是可复制性。人每天都暴露在外面,通过拍照完全可以获得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并进行复制。另一个风险是不稳定性。脸部画上浓妆、过敏、受伤、整容都会导致脸部特征发生很大变化,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甚至无法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