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必有我师 ——记第十三届上海悦远小学数学研讨会

如题所述

                                                 松山湖第二小学 周群

        每周日晚上七点半,准时观看章博、陈编和王圣昌老师的“研师三人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章博渊博的理论知识、陈编关注于学生视角、王老师精彩的教学切片,带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多思考。4月8日-10日,“研师三人行”来到东莞,能够参加这次会议并见到很多名师,仿佛是追星成功一般。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天的观摩与学习,我从16位专家与老师身上汲取养分,希望能拔节生长。

1. 保持执念,营造教学生态

        带着浓浓台湾腔的王圣昌老师是个真性情的老师,刚开始听王老师的课总是不太适应,因为王老师上课随意,板书杂乱。后来听着听着就发现他的课好就好在真实不做作,不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掉队。这次王老师所呈现的《小数乘整数》,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我确实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现场也有很多不赞同的声音。但我很欣赏王老师说的那句话“这堂课我的执念太多”,这份执念,正是很多老师所缺乏的。

        我知道给孩子思考任务,却没告诉孩子怎么思考。我常常也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但学生往往看到任务就直接小组讨论了,缺少了独立思考环节。王老师的课上,第一个环节就给学生呈现了任务,并询问孩子们要求里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是“用自己的方法”,有人说是“简易说明”,王老师最后说“其实我想让你们关注的是独立思考,不要让别人影响你,也不要去打扰别人。”我也恍然大悟,原来在任务面前,我们常常只关注任务本身,很少关注到任务的前提要求。课件上常常出现的“独立思考”四个大字,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怎样独立思考并实践,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就建立不起来。

        我知道要孩子小组汇报,却没关注到汇报的流程。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是很好的生生交流方式,我常常给予的要求是“一个人说,其他人听,如果方法一样,就听的人补充。”看了王老师的要求“一是相互检查组员的方法和说明是否合理;二是汇整不同的方法”,才发现自己缺少了让孩子比较分析与总结的环节。讨论结束后,王老师让方法少的小组先汇报,并强调方法少并不意味着方法不好。这样的要求让方法少的小组没有顾虑,也让方法多的小组比较异同,不再重复汇报,提高课堂效率。

        我知道有发言就有倾听,却没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倾听。在以往参加的培训中,有老师说倾听的具体要求是“转向他,看着他,静静地听,听到最后。”但是这句话太长了,我便在课堂上简化成“眼睛跟随声音走”,但是课堂上还是有小朋友听到不同意的发言就发出嘲笑声或者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王老师的课堂上,明确要求“有人发言时不能举手”,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举手,学生自然就领悟到举手就可能只顾着自己的思考,不会再继续听了。学生思考之后,这看似是老师的要求,其实已经成为学生的自发要求了。

        以王老师的十八般武艺,上一节中规中矩的课完全没问题。但王老师有一份执念,我想那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生态:学生人人都要爱思考,会倾听,能表达,互欣赏,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一样,青山绿水、山水相依,给人以自然的舒畅感。

2. 全景教学,走进数学森林

        张宏伟老师的现场授课听过两次,每一次都感受到张老师满满的教学热情。激昂的声音、夸张的表情、涨红的脸颊,张老师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课堂之中。孩子们在课堂上被告知可以“胡说八道”,可以“胡言乱语”,也可以“胡作非为”,其实是给了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去思考、去表达。这次呈现的课例《表内乘除法复习课》,从一句口诀“三五十五”引入,引导孩子们写出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再通过观察发现四种运算之间相近和相反的关系。学生提出“那加法和除法,减法和乘法是什么关系呢?”经过思考和推理,学生明白了四种运算之间存在两个相近、四个相反关系,对于四则运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张老师创造了全景数学教育,“全景”在张老师的解释里是“让孩子在整个原始森林中研究和思考一棵树,通过研究一棵树去思考整个原始森林”。在数学的大森林里,每次课可能只是看见了一棵树甚至只是一片树叶,但是“一叶知秋”,在数学全景里学习每一个知识点,让孩子的学习更加丰富、饱满与完整。我也逐渐明白单元整合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让孩子的学习更具结构性,而且在相关的整理复习课和拓展课上,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学习将更有意义。

3. 以问引学,呈现精彩课堂

        顾志能老师展示的课例《年月日》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上得精彩,讲得通透,让人回味无穷。不同于常见的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观察日历发现年月日的关系;另一种是任务驱动法,抛出一个情景,不断解决任务。顾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对于“年月日”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基本上把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都说了个遍,原来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高于教材的学习内容。顾老师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年分为平年和闰年,月有大月和小月,日有什么呢?”“数学是有规律的,大月和小月为什么没有规律?”很多问题,作为老师都未曾想过,不得不惊叹于这些孩子的问题意识。这节课就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进行,当黑板上的小问号一个个被擦掉的时候,我想孩子们头脑中的疑问也在一个个消失。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都表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学生自己的疑问,比他人抛出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产生疑问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才有可能全部内化,因为那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顾老师的生问课堂,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问引学,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三天的学习,不能说每一个环节、专家的每一个观点都完全消化吸收,脑袋里留下思考、启发和困惑也不失为一种收获。10节课,各有特色,16位老师,各有风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也应当时常转变为一名学习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路学习、收获满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