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中怎样落实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多读书、多写字、多了解和自己相关的时事。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但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语文素养高的人,其情感更加真实、细腻和准确,其审美更加体现深度、高度和维度,其内心更加追求知行合一,其行为更凸显正能量。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应当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培养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语文素养,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识字能力,轻写字能力培养。据了解,大多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很重视教认字、识字。上小学后,识字能力发展得很快。但由于这些学生动笔机会少,再加上书法教育未能被大多数的家长和幼儿园重视,学生往往对字词只是简单的“认识”,而不知其结构章法,更不清楚其含义及运用。二是重听话能力,轻说话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以老师教学生听和说为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学生怎样才能说好等,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方案,并非能一蹴而就。一些学校专门开设了说话课,但说话课尚无专门、实用的教材,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效果不怎么好。三是语文课重视,其他学科不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29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