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高铁?

如题所述

引用新华网新闻中的外国网友的评论
美国网友:
我已经坐过中国的高速列车。就像旅行在未来。当我回到美国,就像返回到1950年和1960年时代。美国还活在20世纪中叶?

我们有多少纳税人的钱被浪费在军事行动或在每年军演上呢吗?否则我们可以负担得起构建高速铁路来连接我们所有的主要城市。为毛美国就没人想修建高铁呢?想想看吧,从纽约到洛杉矶只需要2-3个小时!

英国网友:
高铁的座位其实更像飞机上的,最后一排座位上还有空间安放大件行李。虽然只是二等座,但可以看到座位空间很大,比飞机经济舱要宽敞。车上的设施,更像是机舱里的,椅子上同样有小桌板,小屏幕会一直播放信息,连列车员也很像空乘人员。真的很不一样!

印度网友:
在日本,从东京到福冈,1069公里要5小时,票价是中国的三倍多。

加拿大网友:

美国和加拿大都在忙着从老百姓身上抽税,却根本不知道该拿钱去干什么。在多伦多,竟然为了修建一个5英里长的地下隧道争吵了10多年!可当我们这些西方人在喋喋不休的争吵和互相指责对方时,中国却在实干!

伊朗网友:
我来自伊朗,3年前曾经去过中国,并有幸搭乘了京沪高铁。那真是一段美妙的经历!世界确实很大,可能拥有中国这种技术的国家,恐怕屈指可数。这里的高铁每小时可达到300公里的时速,却一点也不抖。有些人可能觉得飞机更方便,但对我来说,乘坐高铁最好的一个优势是你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还能上网。这一点飞机可比不了!

新华网相关新闻: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7/01/c_12964468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2
(1)业内对中国高铁更多的感叹在于“网络规模”、“建设速度”而不是“装备技术水平”

这一点无可厚非,高铁是个系统,难点本身不在于特别的技术突破,高铁网络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大家讨论高铁往往喜欢讨论装备技术水平,其实工程水平我们更有竞争力),中国高铁在的网络规模,运量规模,是他们很难想象的,特别是对于欧洲铁路同行来说,数量单位他们都不习惯,

比如:说中国高铁年发送量,我们都用“十亿人次为单位”,英语就用多少billion(10亿),常常被他们打断,反复确认“billion ??”,确认是billion后,他们往往惊讶不已,我遇到过几次对方示意我等一下,他叫同事过来,让我再重复一遍“billion……”,然后他们一起感叹一会儿!

(2)技术方面其实欧洲相关人士更多还是认为我们还是跟他们“学习”来的。

尽管当着我们的面,或者公开场合,对中国高铁技术还是表扬居多,但基本上可以认为有很多客套的成分,这个也好理解,且不说本来也谈不上我们领先人家,就算真的领先,“文人相轻”的心态也是有的,还是竞争对手啊!也有很多我们抄袭、借鉴等等的段子,当然对我们的面,大家不说。

(3)我感觉德、法等铁路客运水平高的国家的人,对旅行感受并没有特别不同的评价,总体上甚至觉得我们客运服务水平不太人性。

老实说,速度快慢这个事,有高铁国家的外国人(哪怕运营速度比我们慢)对中国高铁没太多特别感觉,他们对中国城市也没什么距离感,乘坐体验总体上不觉得比他们的好,吐槽比较多的是外国人购票比较困难,高铁站安检、然后就购票网站不够便利,不能选择座位等等吧,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些差距。

总结一下,业内人士的评价:

当着中国人的面,总体上各种表杨,甚至比较夸张的表扬,不要太当真;
对我们的路网建设和运营规模是羡慕嫉妒恨(从业者的视角,真心羡慕中国从业者的机遇);
技术上内心里是骄傲的,觉得我们最多算是后起之秀,他们是本源;
第2个回答  2016-05-04
外国媒体多数带有政治色彩,但论平民,印度人看中国高铁就五个字:“羡慕嫉妒恨”,很多日本人都认为中国高铁是抄袭日本新干线,这固然是日本媒体宣传的结果,但中国高铁的确像日本学习了很多,当初日本跟德国共同争中国高铁的买卖日本更心诚一些而德国仗着自己技术底蕴雄厚态度轻蔑投标失败后德国投标团队全体辞职...奥巴马非常欣赏中国高铁因此在美国国内大力宣传自己心中的高铁蓝图,结果跟他所宣传的国有医疗保险一样没有结果,而大多美国平民游客体验中国高铁之后都大加赞赏,欧洲游客也是一样,干净整洁快速而舒适就是中国高铁的代名词,虽然有些游客吃不惯高铁上的盒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