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与幼儿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

如题所述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幼儿园进行环境创设应从主题氛围、教育价值、适宜性、 幼儿主体性、对话互动、材料投放、美感布局、经济实用、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
  1、环境创设要突出主题,有针对性。
  环境创设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创设与学期主题或单元主题相关的环境。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
  2.环境创设要具有适宜性。
  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合本园本班的特色,充满着童真童趣,使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点缀都洋溢着幼儿教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3、环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环境的设计、布置、利用,都应从幼儿实际出发,要生动、直观、真实,都应有幼儿参与,体现高度的开放性。 让幼儿成为环境中的主人,体现师幼之间对话,让环境成为幼儿寄托心愿,宣泄情感,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平台。
  4、环境创设要体现丰富性和启发性。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能引起幼儿探究欲望的丰富的物质材料,并能诱发幼儿利用环境中的信息和材料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5、环境创设要体现动态性。要随幼儿的兴趣、能力的变化而变化,随课程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而变化,让环境始终对幼儿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使孩子经常能从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发展。
  6、环境创设要体现美观性。应力求结构的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独特、情趣高雅,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7.环境创设应体现经济性。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存在的问题1、在环境的创设上缺乏幼儿的参与。
  环境创设多数是教师的作品及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缺乏幼儿自主性活动内容。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在这方面,教师应准备和运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学的原则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让幼儿参与创设或把部分环境交给孩子布置。将环境与课程相匹配、联系,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2、环境创设缺乏层次性。
  室内环境创设没有做到让每一面墙能和幼儿对话。幼儿的作品过高或不在幼儿的视线内,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3、环境创设缺乏目的性。
  墙饰的内容不能体现教育目标、主题教育内容、季节、节日的变化等。画面长时间不变,或者固定的多、变化的少。
  4、活动区安排不够合理。
  活动区材料投放不充足。材料品种单一,材料单调且数量不足,造成幼儿之间出现为争夺玩具、材料而发生冲突的现象。
  安静的活动区与活动的区域安排不合理。如图书区与音乐区相隔太近,互相影响干扰太大。
  投放材料的成品太多,而半成品和幼儿用以活动的原材料、废旧物品太缺乏,不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借鉴主题教育活动网络形式,在大主题的引领下,确立墙饰、活动区、楼道、过道等具体的小专题创设。
  (1)对活动室墙壁的创设。
  “创设与幼儿不断相互作用的墙壁布置,让墙壁成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呈现主题活动中幼儿发展的过程”。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从确立主题内容开始进行研究,理清思路,形成一条主线。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关注幼儿兴趣,确立主题内容,制定活动网络框架,初步拟定墙壁网络图。第二步:根据幼儿发展现状,挖掘各领域目标,制定主题活动总目标。第三步:准确把握主题进程,详细制定各阶段教育目标。第四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分阶段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园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幼儿用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并随着阶段活动的进展进行墙壁创设。第五步:随着主题活动的结束,墙壁创设完成,并呈现出主题活动的进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有意识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有机的把预设内容和生成内容进行整合,幼儿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愉快的参与墙壁的布置。如中班进行 “美丽的春天”主题,教师与幼儿设计了“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里的动物”—“春天里人们的活动”—“我找到的春天”等系列主题情境。中班在进行“汽车”的主题活动中,将班上布置成汽车制造厂,把活动室划分为“汽车设计室”、“汽车展示室”、“汽车制造室”、“汽车图书借阅室”、“汽车美容院”、“汽车驾驶”等,活动区成了主题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墙饰创设体现以下特点:第一,有机地把五大领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融为一体,并能加以迁移、整合,体现《纲要》中的整合理念。第二,墙饰主题和内容与幼儿活动相一致,是一个总结、强化、总结、概括与提炼幼儿学习与经验的过程。第三,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体现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的过程,体现教育目标层层推进和物化的过程。第四,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感知事物和与富有动态环境的互动中,提升审美能力,体验审美情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2)对活动区域的创设。
  活动区域的创设要充分考虑教育内容的整合、活动材料的投放、幼儿注意力等方面的因素。
  第一步,适中的玩具柜。根据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认真规划和制作颜色鲜艳低矮的玩具柜,为教师规划、分割区域提供了物质上帮助。
  第二步,创设活动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自主性活动区”、“主题性活动区”和“整合性活动区”的研究。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在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一样。把活动区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个载体,有效地把教育目标物化到活动材料中,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完成教育目标。幼儿在宽松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活动组织与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环境创设中使游戏能深入、高质量的开展起来;环境创设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环境教育互动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适宜、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平台。因此,环境创设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