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德育开题报告论文给篇啊!!急等!!

如题所述

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开 题 报 告

通化兴华教育集团第二中学

一、课题名称: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目前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多年没得到根治的问题:首先,在德育目标上,具有不合实际的弊端,很少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将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其次,在德育内容上,习惯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既忽略了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又忽略了生理学科和心理科学的有效渗透。第三,在德育研究上,理论滞后于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关注的、困惑的反面的社会问题缺少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乃至老师感到茫然。第四,在德育方式上,往往采取说教方式,不重视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即具体德育活动的实践磨炼。第五,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育人环境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甚至还将学校和教师置于与学生和整个环境对立的位置。第六,在德育时机上,学校德育常常是为响应号召、完成计划而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析,所以往往等到学生品行出现了严重问题,才匆忙应对。第七,在德育效果上,传统德育往往较多追求轰动效应,讲求立竿见影,所以对整体而言,有时重形式胜于重实质;对个体而言,较多采用惩戒处罚的压服手段,不能潜移默化。

鉴于此,学校德育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加强德育策略的研究,让教育过程自然化、情境化和自主化;让教育手段艺术化和技巧化;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达到品行共进,让学校德育工作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和长效化。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一句话,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获得持续永久性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当代德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第三、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第四、道德学习论: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关键在于主体建构,从依从性、认同性最终向信奉性水平发展。在道德学习中,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验、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模式,并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开辟多种德育渠道齐抓共管,相互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2、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德育回归生活。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突破应试教育模式。

五、课题相关概念解读

1、什么是和谐

和,乐之本也。如和平,平和;和气,和睦。

谐,和也,配合得当。如谐调,谐音,谐趣。

《新华词典》把和谐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协调。”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我们认为和谐在事物发展中有四大功能:

即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

2、什么是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系统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完整品德的教育过程。

3、和谐德育的含义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线: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本课题组认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应该做到六讲:讲平安、讲学习、讲生态、讲文明、讲诚信、讲感恩。

2、教师线:通过对教师良好师德形成过程的研究,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3、家长线:通过对家长家教水平能力的研究,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提高家庭教育效能。同时,改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和谐的家校关系,为提高学校德育效果奠定基础。

4、情感线:通过对情感线的研究,着力调整好以下五种教育关系的和谐程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

5、研究形成生活德育、兴趣德育、活动德育和环境德育等五种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形式为“四线四育式”。

所谓“四线”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应紧紧抓住四条生命线不放:既学生线中的行为规范、教师线中的师德规范、家长线中的家教培训与家校交流、情感线中的五种关系;所谓“四育”是指学校德育应成为一种有效性的、无声无息的但又能把德育做到孩子心里的四种育人模式:生活德育、活动德育、兴趣德育和环境德育。

(一)对德育工作的四条生命线的研究:

1、学生线: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问题,研究制定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的行为细则;搭建一个“天天5分钟德育”平台,真正让行为习惯教育落到实处。

2、教师线:学生的行为规范能否走入学生的心里,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据有关调查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后天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比如师源性心理障碍问题等。本课题将开展德育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同时开展一个“周周5分钟师德论坛”活动的研究,通过这一平台的实施,总结出提高教师育人规范及其效果的一些经验。

3、家长线:家长在学生德育中和教师一样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际生活中,家长的家教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效果。所以,一方面,加强对家长培训途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提高家教水平;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和谐、互信的家校关系,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与合力。本课题将开展建立特殊学生家校联系本研究。每班级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品德、学习有问题的学生都要由班主任准备与家长的联系本。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三方面填写,每周填写一次。主要目的在于沟通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老师老师多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建立三者之间和谐相融的关系。

4、情感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相融共济的。我们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我们要带着“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走进每一天的课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高效化的一个前提。为此我们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开展“三个告诉”的研究,让学生有困难告诉老师,有矛盾告诉老师,有疑惑告诉老师;其次是开展“爱校如爱家、爱生如爱子”活动的研究;什么是真爱?不同的教师同样有不同的回答。本课题组提出的回答是: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热爱学校,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如果每位教师能真正能用心去做教育,那么教师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真诚的、最感人的、也是最有实效的;再次是开展“天天5分钟聊天”活动的研究,也就是普通教师每天应有计划的找一位学生聊天5分钟,让师生充分体验彼此的关系是朋友式、亲情式、平等式的。

(二)对四种德育模式的研究:

1、生活德育模式:学校搭建“天天5分钟德育”平台;学校每天开设一堂5分钟的德育课,内容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每一个项目(如两操习惯;集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课堂内外习惯;以及好人好事等等)。通过生活德育,让学生努力去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2、兴趣德育模式:本课题组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德育的过程,我校准备每年在学校开展兴趣特长培养工程,让每位学生在学校都能有两技一能;通过兴趣德育,让学生更加地爱学校、爱学习,做一个讲学习、有特长的人。

3、活动德育模式:本课题组认为学校开展活动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德育的过程,我校每学年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主题德育月活动、班级篮球联赛、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平安节、班级风采展等;通过活动德育,让学生觉得人要讲平安、讲诚信、讲感恩。

4、环境德育模式:向教师与学生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建立人文化的环境氛围,会让教师和学生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本课题组着重研究两种环境对德育的作用及效果,一是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德育的研究,要让我们的墙壁成为学生书法、绘画等个人作品的展览窗;让学校的每一块空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游乐场;二是学校的舆论这一大环境对学生德育的研究。要通过开设校园电视台、校园之声广播电台、“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展窗以及国旗下的讲话的舆论氛围,形成一个无声与有声相结合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要讲生态;讲诚信、讲感恩。

八、课题研究计划

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

酝酿、制定实施方案,通过集体讨论等形式,就该课题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征求意见,修改实施方案,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7年11月—2007年12月。

(1)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议,邀请专家指导,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及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

(2)成立和谐德育课题领导小组,落实课题所涉部门职责任务,排出和谐德育具体工作责任分解表。

2、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围绕本课题目标,对四线四育式和谐德育形成一个常规化、具有可操性的和有实效性的实施细则。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目标和操作细则,深入研究和总结实施本课题对德育长效性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搜集课题实验有关资料,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4月。

(1)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研究报告,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召开课题成果汇报会。

(5)呈现学校研究亮点、成功做法、经典案例,汇编《四线四育式和谐德育研究论文集》。

九、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形式

1、课题主体报告。

2、有关调查报告和论文。

3、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文字、音像实录资料。

参考资料:http://tgez.jlthjy.cn/jx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9
开 题 报 告

通化兴华教育集团第二中学

一、课题名称: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目前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多年没得到根治的问题:首先,在德育目标上,具有不合实际的弊端,很少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将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其次,在德育内容上,习惯将德育定位于政治教育范畴,既忽略了对智、体、美、劳诸育中包含的德育资源的开发,又忽略了生理学科和心理科学的有效渗透。第三,在德育研究上,理论滞后于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关注的、困惑的反面的社会问题缺少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乃至老师感到茫然。第四,在德育方式上,往往采取说教方式,不重视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即具体德育活动的实践磨炼。第五,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育人环境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甚至还将学校和教师置于与学生和整个环境对立的位置。第六,在德育时机上,学校德育常常是为响应号召、完成计划而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析,所以往往等到学生品行出现了严重问题,才匆忙应对。第七,在德育效果上,传统德育往往较多追求轰动效应,讲求立竿见影,所以对整体而言,有时重形式胜于重实质;对个体而言,较多采用惩戒处罚的压服手段,不能潜移默化。

鉴于此,学校德育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加强德育策略的研究,让教育过程自然化、情境化和自主化;让教育手段艺术化和技巧化;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达到品行共进,让学校德育工作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和长效化。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一句话,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获得持续永久性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当代德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第三、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第四、道德学习论: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关键在于主体建构,从依从性、认同性最终向信奉性水平发展。在道德学习中,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验、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模式,并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开辟多种德育渠道齐抓共管,相互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2、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德育回归生活。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突破应试教育模式。

五、课题相关概念解读

1、什么是和谐

和,乐之本也。如和平,平和;和气,和睦。

谐,和也,配合得当。如谐调,谐音,谐趣。

《新华词典》把和谐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协调。”

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我们认为和谐在事物发展中有四大功能:

即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

2、什么是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系统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完整品德的教育过程。

3、和谐德育的含义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线: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本课题组认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应该做到六讲:讲平安、讲学习、讲生态、讲文明、讲诚信、讲感恩。

2、教师线:通过对教师良好师德形成过程的研究,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3、家长线:通过对家长家教水平能力的研究,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提高家庭教育效能。同时,改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和谐的家校关系,为提高学校德育效果奠定基础。

4、情感线:通过对情感线的研究,着力调整好以下五种教育关系的和谐程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

5、研究形成生活德育、兴趣德育、活动德育和环境德育等五种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形式为“四线四育式”。

所谓“四线”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应紧紧抓住四条生命线不放:既学生线中的行为规范、教师线中的师德规范、家长线中的家教培训与家校交流、情感线中的五种关系;所谓“四育”是指学校德育应成为一种有效性的、无声无息的但又能把德育做到孩子心里的四种育人模式:生活德育、活动德育、兴趣德育和环境德育。

(一)对德育工作的四条生命线的研究:

1、学生线: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问题,研究制定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的行为细则;搭建一个“天天5分钟德育”平台,真正让行为习惯教育落到实处。

2、教师线:学生的行为规范能否走入学生的心里,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据有关调查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后天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比如师源性心理障碍问题等。本课题将开展德育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同时开展一个“周周5分钟师德论坛”活动的研究,通过这一平台的实施,总结出提高教师育人规范及其效果的一些经验。

3、家长线:家长在学生德育中和教师一样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际生活中,家长的家教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效果。所以,一方面,加强对家长培训途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提高家教水平;另一方面,要改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尊重、理解、和谐、互信的家校关系,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与合力。本课题将开展建立特殊学生家校联系本研究。每班级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品德、学习有问题的学生都要由班主任准备与家长的联系本。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三方面填写,每周填写一次。主要目的在于沟通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老师老师多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建立三者之间和谐相融的关系。

4、情感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相融共济的。我们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我们要带着“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走进每一天的课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高效化的一个前提。为此我们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开展“三个告诉”的研究,让学生有困难告诉老师,有矛盾告诉老师,有疑惑告诉老师;其次是开展“爱校如爱家、爱生如爱子”活动的研究;什么是真爱?不同的教师同样有不同的回答。本课题组提出的回答是: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热爱学校,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如果每位教师能真正能用心去做教育,那么教师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真诚的、最感人的、也是最有实效的;再次是开展“天天5分钟聊天”活动的研究,也就是普通教师每天应有计划的找一位学生聊天5分钟,让师生充分体验彼此的关系是朋友式、亲情式、平等式的。

(二)对四种德育模式的研究:

1、生活德育模式:学校搭建“天天5分钟德育”平台;学校每天开设一堂5分钟的德育课,内容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每一个项目(如两操习惯;集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课堂内外习惯;以及好人好事等等)。通过生活德育,让学生努力去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2、兴趣德育模式:本课题组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德育的过程,我校准备每年在学校开展兴趣特长培养工程,让每位学生在学校都能有两技一能;通过兴趣德育,让学生更加地爱学校、爱学习,做一个讲学习、有特长的人。

3、活动德育模式:本课题组认为学校开展活动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德育的过程,我校每学年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主题德育月活动、班级篮球联赛、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平安节、班级风采展等;通过活动德育,让学生觉得人要讲平安、讲诚信、讲感恩。

4、环境德育模式:向教师与学生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建立人文化的环境氛围,会让教师和学生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本课题组着重研究两种环境对德育的作用及效果,一是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对学生德育的研究,要让我们的墙壁成为学生书法、绘画等个人作品的展览窗;让学校的每一块空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游乐场;二是学校的舆论这一大环境对学生德育的研究。要通过开设校园电视台、校园之声广播电台、“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展窗以及国旗下的讲话的舆论氛围,形成一个无声与有声相结合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要讲生态;讲诚信、讲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