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综合题有哪些基本类型

如题所述

一、特征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表: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简洁、准确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及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二、原因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答题模板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3、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要正确回答原因类试题,同学们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下面是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1).气候的成因

①气温的高低

②降水的多少

近几年考法:①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②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2).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以"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①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②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
―→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
回答时倒推。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③河水的补给。对于教材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
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三、比较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2、答题模板

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

(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例如,比较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首先要明确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海水温度大体上从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而海水盐度大体上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海区和高纬海区递减;然后根据两个海域分布的纬度进行比较即可(如果是同纬度的海域,要考虑寒暖流对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的影响)。

(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3、要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同学们应掌握如下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

(1).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
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四、评价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2、答题模板

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3、常见评价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总结如下:

评价类问题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水利工程(水库)利弊评价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河流航运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落差大,则航运不便;径流量大,水位深,则通航能力强;结冰期长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人文条件

河流流经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均可以通过影响河流航运的货源和客源流量而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航运的价值

城市化影响

正面影响

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便于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区域发展条件

优势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旅游业;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三大产业

劣势

自然灾害会影响农业发展;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交通不便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五、意义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2、答题模板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

(1).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例如在思考"修建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时,首先应进行宏观背景分析。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铁路通车前,进出西藏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受交通制约,西藏资源开发受到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青藏铁路对强化进出藏运输通道、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强西藏同北京及内地省市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以及调整区内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分析青藏铁路的意义就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

3、常见地理事物的意义

我国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利于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江河在地势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的水能

秦岭—淮河

的地理意义

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区(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的分界线;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交换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解决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减轻大气污染;调节局部气候;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