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的影评

麻烦各位高手帮忙写篇1000字的影评 谢谢

  《猜火车》是英国一部倍受争议的片子——有人说它“引人吸毒”。大约这片子中没有苦口婆心的家长式人物在里面,没有道德的矛盾冲突,没有世纪末的大审判,而是零观点的方式记述,在一个阴暗的公寓里一群这样的青年,你清楚的看到毒品是怎样溶解,加热,吸嗜,他们做AI脱衣,全裸,高潮,一下子拉近了你和他的距离,直视,直视!也许你还耽心背后突然出现你的班主任指责你,而他们却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下享受极乐世界。他们吸毒,他们滥交,他们暴力,他们打劫,一点掩饰也没有的堕落,一种非常灰暗的生活,在导演黑色的幽默中,变得如同怪味豆一样,说不出的滋味。你可以直接对他们说:不!视其为异类。你也可以满怀理解,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做了你没做的事——彻底叛逆!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你不能在海洛英中逃避太久!”猜火车的青春,终会完结。我们的青春是怎样结束的?还没有吗?你仍在选择不选择吗?
  同事说过完二十岁生日那天开始就觉得自己老了,以此为标准,我早已失去了青春很久了。不过我总觉得自己还是青黄不接。我搞不清楚自己是固执幼稚还是通透清高。每一天醒来都听到,时间在外敲打我的窗户,我似乎欠了一些债,虽然把帐单扫进抽屉,视而不见,但内心知道,赖不掉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我一定活得比我的父母高明,选择不选择他们给我的生活;我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选择不选择适时出现在我周围的伴侣;我不要因一个月几百块向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媚笑,选择不选择工作,这个世界常态是虚伪无耻,那我选择不选择常态的生活——如果颓废有理由的话,这便是理由。
  然后,一天你发现,就算你拒绝,你放弃,世界还是没心没肺的存在,而你却被抛弃,不会因为你不承认改变你的失败,如同瑞奇一样,你要再次背叛,背叛叛逆的生活,重归正路,要去接受虚妄,接受平凡,你不可以不选,因为你不可能永的青春,你不可能不长大,只有死去的,才永远十八岁。活着的,是要选择——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可恶的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无聊的游戏节目,边看边吃零食......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归类起来就是要被这个社会接受,肯定!
  青春的意义就是一种虚掷,一种否定,
  而圆熟的过程是一种务实,一种修正。
  否定的否定却不是肯定,生活不是数学
  背叛的背叛也不是回归,什么都会变,包括结论。
  因为什么都会变,所以一切置疑都有意义
  一切置疑后人们都会找到他们的真理,也许不是真理,而是近似真理。
  真理让人安宁,不是吗?如同坟墓。每个人都奔向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3
马克·瑞顿住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是个年龄不大但毒瘾不小的吸毒者,他同3个朋友住在一起,他们是自负的西蒙,绰号“病孩”;傻乎乎但挺可爱,人称“土豆”的丹尼尔;还有一个叫爱丽森的少女,她小小的女儿多恩是她和这3人当中的一个所生,但他们谁也搞不清到底谁是这孩子的父亲。同他们经常往来的朋友还有汤米和贝格比:汤米是个活泼健康的小伙子,他不吸毒,正在和丽兹热恋;贝格比则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病的暴力狂。

这几个人都是街头的小混混,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吸毒、打架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实在无聊的时候,他们就靠“猜火车”来打发时光。

马克在迪斯科舞厅里结识了年轻性感的戴安,她把马克带回家过夜。第二天早晨,马克见到了她的父母后感到有些后怕,因为他得知戴安才14岁。汤米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中,因为丽兹怀疑他把两人做爱的录像带卖给了别人,因此决定同他分手,但实际上这事是马克干的。

马克是这样一种人,一方面他沉迷于毒品带给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发现经常性地吸食海洛因使自己的性欲下降了,而他又非常羡慕那帮狐朋狗友的性能力,于是他尝试着戒毒,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恶习依旧。为了买海洛因,马克和丹尼尔结伙行窃,又与贝格比抢劫游客,结果丹尼尔被抓进了监狱。汤米由于女友丽兹的离去一蹶不振,也沉湎于毒品之中,身心俱毁。

由于缺乏精心的照料,爱丽森的小女儿突然暴毙在床上,这件事给了马克很大的刺激。受到打击的他吸食了过量的海洛因,因而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时,马克的父母出现了,他们把马克带回家,强迫他戒毒。马克终于醒悟到安定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于是他克服了一切困难戒了毒。为了重新开始,马克离开爱丁堡,也离开了他的伙伴们,到伦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谁知马克的新生活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了,先是贝格比在一次抢劫后为逃避追捕来到伦敦,然后西蒙也接踵而至,他想在伦敦安顿下来,以拉皮条为生,马克对他几乎忍无可忍。这时传来了汤米死于艾滋病的噩耗,他们一同返回爱丁堡参加了葬礼。

贝格比从俄国海员那儿弄来了价值4000英镑的海洛因,然后同马克等人(包括已出狱的丹尼尔)一起到伦敦倒卖,以16000英镑的价格出手,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把丹尼尔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然后趁大家熟睡时拿走了所有的钱,准备到国外去开始他的新生活……

迷幻与堕落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

转载自:book.sina.com.cn

- ,-```
第2个回答  2008-11-05
你好,很高兴能为您回答问题,希望下面的回答能给您有所帮助,谢谢!

《猜火车》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它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那里面表现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惊世骇俗的,其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滥交、抢劫等都值得人们深思。
——英国著名影评人 乔·伊诺

《猜火车》里呈现的都是青春期的或者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只是不是现实中的我所过的日子。我停留在想的层面,而他们已经身体力行,我不敢说哪一种更好,但是我想终究平淡和琐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而所有的烦恼,不满,叛逆都是因为对这种平淡和琐碎的挣扎,难道不是吗?
——藤井树

有人说《猜火车》就像一个发霉的面包,让人心里发毛、恶心……其实《猜火车》用颓废来形容还是不够的,因为里面还有对现实的厌恶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逃避。《猜火车》里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只有沉沦,而只有沉沦没有希望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总之,如果你坚持带着传统礼教的心态或无聊地抱了一堆零食去看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在半场就愤而离席。如果你想去看看所谓朋克文化所谓颓废主义,那么《猜火车》就变成一部好玩的电影了。它的确是特别的,带着反叛。
——网友 猫 儿
马克是这样一种人,一方面他沉迷于毒品带给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他发现经常性地吸食海洛因使自己的性欲下降了,而他又非常羡慕那帮狐朋狗友的性能力,于是他尝试着戒毒,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恶习依旧。为了买海洛因,马克和丹尼尔结伙行窃,又与贝格比抢劫游客,结果丹尼尔被抓进了监狱。汤米由于女友丽兹的离去一蹶不振,也沉湎于毒品之中,身心俱毁。

由于缺乏精心的照料,爱丽森的小女儿突然暴毙在床上,这件事给了马克很大的刺激。受到打击的他吸食了过量的海洛因,因而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抢救。这时,马克的父母出现了,他们把马克带回家,强迫他戒毒。马克终于醒悟到安定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谛,于是他克服了一切困难戒了毒。为了重新开始,马克离开爱丁堡,也离开了他的伙伴们,到伦敦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谁知马克的新生活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了,先是贝格比在一次抢劫后为逃避追捕来到伦敦,然后西蒙也接踵而至,他想在伦敦安顿下来,以拉皮条为生,马克对他几乎忍无可忍。这时传来了汤米死于艾滋病的噩耗,他们一同返回爱丁堡参加了葬礼。

贝格比从俄国海员那儿弄来了价值4000英镑的海洛因,然后同马克等人(包括已出狱的丹尼尔)一起到伦敦倒卖,以16000英镑的价格出手,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把丹尼尔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然后趁大家熟睡时拿走了所有的钱,准备到国外去开始他的新生活……

迷幻与堕落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 “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
第3个回答  2008-11-03
《猜火车》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它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那里面表现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是惊世骇俗的,其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滥交、抢劫等都值得人们深思。
——英国著名影评人 乔·伊诺

《猜火车》里呈现的都是青春期的或者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只是不是现实中的我所过的日子。我停留在想的层面,而他们已经身体力行,我不敢说哪一种更好,但是我想终究平淡和琐碎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而所有的烦恼,不满,叛逆都是因为对这种平淡和琐碎的挣扎,难道不是吗?
——藤井树

有人说《猜火车》就像一个发霉的面包,让人心里发毛、恶心……其实《猜火车》用颓废来形容还是不够的,因为里面还有对现实的厌恶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逃避。《猜火车》里是另一个世界,在那里只有沉沦,而只有沉沦没有希望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总之,如果你坚持带着传统礼教的心态或无聊地抱了一堆零食去看这部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在半场就愤而离席。如果你想去看看所谓朋克文化所谓颓废主义,那么《猜火车》就变成一部好玩的电影了。它的确是特别的,带着反叛。
——网友 猫 儿
第4个回答  2008-11-03
说实话,没有写这部电影的欲望。关于颓废堕落道德价值取向,根本就是个私人的问题,不可能有一种外界的力量来改变这些,不然这个社会会变得很单调无聊没有任何意思。道德不是可以讨论的,我们通常是用一个人的道德价值标准跟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来对比然后得出一种结论,如此批评或者反思。这样的结论在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意义。不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可或者传播,只是在小范围内的一种慨叹,应归于知识分子学者们的多情。批评家评论家本身是很荒唐的称呼,当然这里并不是否认他们存在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这里我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个人是无法改变的,除非是他自己愿意改变。而改变一个人是荒唐可笑的,这根本就是一种近似手淫的自慰。人犯了罪我们把它抓进监狱通过长时间的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以此来使他改过自新这实在是无理且愚蠢的行为,得到的只是在情理上所认可的一种安慰,而其间失去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是残忍且没有人性的。人性,要做到的够好不是容易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希望有一天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原因是之一类的问题无解,你无法给出一个答案来。所有貌似正确的答案只能是在某一点上讲的过去,却不适用于所有
《猜火车》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想说的问题里主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电影就是这样,每个人从中各取所需,你缺少什么就会从中看到什么。电影是一个模糊了的放大镜,生活里你忽略的东西用它你可能会重新注意到,而眼皮底下的却又在它下面模糊了。也不要把它试图擦亮,那样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