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录中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有什么区别?

最好有例子说明一下~谢谢

会计分录中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区别入下:

1、包括的范围不同

待摊费用包括: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保管和驾驶各种机械、车辆的人员,材料到达工地仓库前的搬运装卸工人,专职工会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由施工管理费或营业外支出开支的人员的工资。

而预提费用包含: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计、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2、计算方法不同

待摊费用计算公式为:

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而预提费用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3、作用不同

待摊费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预提费用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

4、处理方法不同

按照营销战略待摊费用应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每月终了,企业应将成本费用和税金类科目的月末余额转入“待摊费用”科目的借方,将收入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

然后再计算“工资”科目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之差。

而预提费用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待摊费用

百度百科-预提费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2

会计分录中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区别入下:

1、包括的范围不同

待摊费用包括: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材料采购、保管和驾驶各种机械、车辆的人员,材料到达工地仓库前的搬运装卸工人,专职工会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由施工管理费或营业外支出开支的人员的工资。

而预提费用包含: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计、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2、计算方法不同

待摊费用计算公式为:

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而预提费用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3、作用不同

待摊费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预提费用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

4、处理方法不同

按照营销战略待摊费用应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每月终了,企业应将成本费用和税金类科目的月末余额转入“待摊费用”科目的借方,将收入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

然后再计算“工资”科目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之差。

而预提费用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待摊费用

百度百科-预提费用

第2个回答  2014-07-18
新准则已取消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可用相似科目代替,如待摊费用可用‘预付帐款’,预提费用如预提利息可以‘应付利息’科目代替。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联系 (一)账户设置的目的相同:两者都属于跨期摊提类账户,此类账户的设置目的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严格划分费用的受益期间,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和盈亏,换句话说就是“谁受益,谁负担费用”。 (二)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相同:两者是用来核算和监督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到各个会计期间的账户。借方登记费用的实际支出额或发生额,贷方登记应由各个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摊配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经常发生的核算单位,两账户可以合二为一,设置一个“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借以简化核算手续。“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的余额应列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差额,即以期末待摊费用大于预提费用的差额列为借方余额,而期末预提费用大于待摊费用的差额列为贷方余额。此账户余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三)两者均具有流动性:两者的受益期皆在2个月以上1年以下,所以都具有流动性,待摊费用为流动资产,预提费用为流动负债;在一定条件下,预提费用可以转化为待摊费用。 (四)明细账的设置相同:两者都是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的核算。 (五)审计方对两者的审计目标相同:审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入当期成本,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科目常被企业作为调节生产经营利润的“蓄水池”,特别是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和实行利润承包企业,用调节手段达到承包目标的实现和多计提效益工资的目的。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区别 (一)账户的性质不同: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中,“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因为它是先支付后分摊,占用了企业的资金。该账户借方记录企业各项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借方,表示期末某一时点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数额。“预提费用”属于负债类账户。因为它是预先提取,该支付而尚未支付的费用,成为企业的负债。该账户的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额,借方记录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贷方,反映企业在期末某一时点所承担债务的实际数额。 (二)两种费用的发生和记录受益期的时间不一致:待摊费用是发生或支付在先,摊入受益期在后即:按实际数支付,按平均数在以后受益期内分摊;预提费用是先将费用计入受益期,支付费用在后即:按平均数在受益期预提,以后按实际数支付。 (三)填制会计报表的处理原则不同。待摊费用属于费用发生后据实摊销,事先知道具体的分配标准及分配金额,实务中不会出现贷方余额,填制会计报表时不需要进行调整;而预提费用需要事前估算将要发生费用的摊销标准,事前并不知道具体的金额或标准,所以实务中经常出现多提或少提的现象,容易出现借方余额。此时,一般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但在填制会计报表时,却应将其填入“待摊费用”项目,视同待摊费用处理,实务中叫做“账表不符”。 核算举例 例一、假定某工业企业10月份通过银行预付第4季度保险费126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6900元,辅助生产车间18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2700元,专设的销售机构1200元。 支付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待摊费用——预付保险费12600 贷:银行存款12600 10月份该企业要编制待摊费用分配表(略),然后,根据待摊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保险费2900 管理费用——保险费900 营业费用——保险费400 贷:待摊费用——待摊保险费4200 该企业11、12月份再做与10月份相同的会计分录即可。 例二、假定某工业企业某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采用按年度的计划修理费用分月平均预提、年末将预提修理费用与实际修理费用结平的方法。该企业该生产车间年度计划修理费用为26400元,每月平均预提2200元。该车间实际支付的修理费用为:4月份13000元,8月份14000元。修理费用均用支票支付。 企业根据年度计划编制预提费用分配表(略),其会计分录如下: 1—3月份,每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4月份支付修理费用时: 借: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13000 贷:银行存款13000 4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此时,4月末预提费用账面是借方余额4200(元) 5—7月份,每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此时,7月末预提费用账面是贷方余额200(元) 8月份支付修理费用时: 借: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14000 贷:银行存款14000 此时,预提费用账借方发生额=13000+14000=27000(元) 而实际的预提数=2200×7=15400(元) 所以还应预提数额=27000-15400=11600(元) 即8-12月5个月内每月应提修理费用=11600÷5=2320(元) 8-12月份,每月计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32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320 此时,12月末预提费用账面已无余额。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待摊费用就是费用已经发生,但需要分期负担的费用。例如一月份一次支付全年的房租费12万元,借:管理费用1万元,借:待摊费用11万元,贷:银行存款12万元。 预提费用就是费用尚未出现(支付)但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例如全年房租费12万元,12月份一次支付,一直十一月应做下列分录:借:管理费用 贷:预提费用 (新准则以上两科目已取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新准则取消“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原制度规定的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对于原制度中的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在新准则中归类到“周转材料”科目核算。

  对于预付保险费、经营租赁的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的处理,按预付的金额直接计入有关成本或损益类科目。

  对于一次交纳数额较大、需分摊的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修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