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一些有关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的案例

RT
谁能提供一些有关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的案例
THX

案例一 全球FTA兴起的原因及中国的对策选择

——来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案例

引言

目前,世界经济三大板块的西欧、北美和东亚,均有成功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s,自由贸易协定)实践,如欧盟一体市场(SEM),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TA)以及日本-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根据WTO秘书处的统计,截止2004年,全球FTA签订数量已经超过400 ,其中,向WTO作了通报就有256个。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自加入WTO以来,为最大化在国际贸易中的获益,在不遗余力的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加快了FTA实践的进程,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运行、“早期收获”计划也在顺利实施外,中国与新西兰的“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也已进入最后的谈判阶段,与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加快了可行性研究的步伐。

背景简介

东盟的全称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一。它是1967年8月,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5国在泰国首都曼谷成立的。1984年文莱加入,1995年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加入。1992年在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正式提出15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来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签署,促使东盟决定将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缩短为10年,于是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宣布将在2003年提前实现这一计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当时,东盟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的危害及经济脆弱性有切肤之痛,亟需通过地区经济整和来抵制外来风险。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减弱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树立起一个大国的国际形象。东盟国家普遍希望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想法呼之欲出。考虑到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中国领导人提出愿意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想法得了东盟国家的回应。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建议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重点讨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问题。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压。

这个决定一经宣布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将改变亚洲政治经济的全貌。中国和东盟的谈判在2003年底进行,从2004年开始,用6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09年最终建成。届时双方将明显降低关税并消除所有非关税壁垒,同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中国与东盟组成自由贸易区,将涵盖17亿人口,GDP超过20 000亿美元,贸易额达到12 300亿美元,将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东盟目前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自1995年以来,双方的贸易额已达416.15亿美元。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研究,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和贸易量的扩大,创造双赢的局面,而且在政治上,也将促进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符合中国营造和平、合作周边环境的长远利益。

问题分析

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由于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发达成员之间等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分歧始终难以调和,致使WTO多边谈判屡次陷入困境。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更是陷入低潮。在这一背景下,为尽早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福利,越来越多的成员开始绕开多边谈判,而直接参与区域的或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相比,较易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贸易利益也可以在短期内显现,所以以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一体化协定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点。世界范围内以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一直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经贸。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使墨西哥产品对美国、加拿大的输出大幅度增加,并挤占了中国在美、加两国的传统市场。2004年5月1日,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东扩计划实施,波兰、匈牙利等十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这些与中国产品成本类似、出口结构相同的低收入中东欧国家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将对中国的出口形成巨大冲击:一方面中国对原欧盟15国的出口受影响;另一方面新入盟十国开始实施欧盟的统一关税和统一外贸政策后,更高的市场准入壁垒也将影响中国对这十国的商品出口。

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冲击,中国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其中,加快推进FTA实践也正是其中的应有之意。其中,在条件、经验并不成熟的时候,中国可以考虑先与发展中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FTA。

第一,中国需要加快FTA步伐,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围绕扩大贸易和促进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依托FTA的贸易自由化无疑将成为各国扩大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在各国争先签署FTA的情况下,起步早的国家无疑将占据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双边谈判的进程同时也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过程,在目前多边机制进展乏力、双边谈判日趋活跃的情况下,中国只有尽早谋划,积极参与,争取主导地位,才有可能在未来贸易格局调整和规则制定上抢占先机。

第二,中国要适时尝试与资源丰富的重要贸易伙伴开展FTA谈判。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上也更具备互补特征,所以与这些国家间签署FTA将会为中国带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虽然目前来看,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使得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进行FTA谈判并不现实,但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行FTA谈判的条件已经成熟,与俄罗斯、印度、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实现自由贸易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中国要加快研究与这些国家签订FTA的可能性。

第三,双边FTA涉及的领域,应该拓宽至服务贸易以及多种便利化和合作形式等。传统FTA的内容主要涉及货物贸易自由化,而在最新出现的FTA中,各成员开始将更大的兴趣集中到服务、技术、投资等更广泛的领域如何促进贸易和交流,其目的是如何使FTA 的动态效果具体化。如,从日本-新加坡双边FTA生效之日起,日本将把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从20%增加到33%,新加坡成为第一个享有这个特权的国家。中国也要高度重视这一变化,以实现增加在FTA实践中的获益。

关键措施

第一,目前中国选择FTA伙伴国应以小经济体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主。相对于大国,与小经济体国家签署的双边协定给国内产业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谈判压力相对比较小,也有利于在谈判中采取灵活策略。中国的FTA谈判还处于起步阶段,谈判经验还需积累,在此背景下,尝试与小经济体国家及国家集团签署FTA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第二,资源的互补应成为中国选择FTA伙伴国家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中国耕地、林木、水等资源以及石油等能源都相对稀缺,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规模也相对有限,这些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与中国建立或尝试签署FTA的国家都有自己占优势的要素资源,如东盟的林业资源,新西兰的技术、资本、畜牧和林业资源,澳大利亚的技术、资本、铁矿和农业资源等,智利的铜矿等。这一特征实际上反映出中国FTA实践的一大目标,即通过签署FTA,利用国外资源缓解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制约。

第三,农业是中国FTA谈判中应高度关注的敏感领域。东盟各主要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智利,都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并拥有许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东盟的棕榈油、热带水果、稻米;新西兰的奶制品、肉制品、粗羊毛;澳大利亚的小麦、奶制品、肉制品、细羊毛;智利的温带水果等。其中,稻米、水果等产品与中国的优势产品有明显的竞争,所以与这些国家进行FTA谈判时,需要慎重处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等问题。因此,农业领域的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目前中国FTA实践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验

FTA的签署是以成员国“双赢”为基础的。积极尝试与中国签署FTA的各国,都极为看重中国这个全球消费者数量最多的巨大市场,因为实现自由贸易后,仅仅“贸易转移效应”就会为他们带来巨大而确定的获益。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与东盟签署FTA后其经济利益的获得至少没有其伙伴国那样明显:

第一,小经济体国家有限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很难从贸易规模扩大中获得很多利益。东盟十国中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都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所以尽管地区人口接近6亿,总GDP却只有0.6万亿美元,人均约1000美元,消费者购买力非常有限,所以市场潜力并不十分巨大;新西兰虽然是发达国家,但人口只有400万左右,国内市场也非常狭小。因此,很难想象中国的出口会在FTA签署后有急剧的增加。

第二,与FTA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上的高度相似也不利于中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以东盟为例,中国与东盟各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有接近的资源禀赋条件,产业结构高度相似,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东盟各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都与中国高度相似,中国重点出口的加工农产品、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也正是东盟各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双方形成水平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在狭小的东盟市场还是不能卖出更多产品。

第三,入世工作组报告书中的某些承诺,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经济利益的获得。例如,《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第91条规定:“对于木材和纸制品,将对所有进口木材和纸制品适用相同的税率,包括优惠计划、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下适用的税率”。这一规定就决定了中国很难给予林业资源丰富的新西兰、东盟各国以及智利等国,以更优惠的林产品市场准入条件,这意味着中国很难实现充分利用FTA伙伴国的林木资源,来缓解国内林产品供给压力的目标。

虽然就中国-东盟FTA的实践来说,中国很难从扩大出口方面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综合考虑防止在未来国际贸易格局中被再度边缘化、营造更有利的经贸外部环境、增强在新一轮多边谈判中的发言权等目标,仍然发现中国参与FTA实践,可以为自身带来巨大的获益:

第一,防止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再度边缘化。主要目的有三个:①FTA成员可以享受到比WTO一般成员更为显著的贸易优惠,这样如果不加快FTA实践进程,中国加入WTO后所获得的平等贸易待遇就很可能随着各国FTA的蓬勃发展而重新面临威胁;②各成员国通过双边谈判往往会就多边谈判中的某些事项达成的共识,从而增强在未来多边谈判中对规则制定的影响,这样没有参与FTA实践的国家可能将不得不被动接受别人安排的游戏规则;③双边谈判的进程同时也是重新瓜分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争取主导地位。

第二,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压力。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例如,人均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的相对缺乏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与资源禀赋明显互补的国家签署FTA,可以使中国以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渠道,获得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无疑是有益的。

第三,有助于中国在WTO多边谈判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内容包括:①签署FTA将有助于中国与各国在多边谈判中协调立场,形成整合力量,进而扩大对多边谈判进程的影响;②作为WTO的新成员,通过与FTA伙伴国的合作,避免在谈判中独自承担压力;③双边谈判将有助于中国更加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可以说缔结的双边FTA越多,中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第四,创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将促进政治关系的稳定,欧盟、东盟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中国签署FTA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与周边各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另一方面,FTA实践还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更广泛领域被承认。东盟各国、新西兰以及智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就是一个明显的战略胜利,而澳大利亚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谈判的前提条件,也是澳方必须首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启示

WTO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在多边谈判中的政策主张和利益要求有明显不同,这是多边谈判取得一致结果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原因,并直接阻碍了自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各成员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实践,主要是希冀从区域、次区域或者双边的经济合作中寻求自由贸易机会。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以FTA为代表的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确实可以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为成员国带来获益。

FTA框架下所承诺的开放程度,会超越WTO成员国之间协议的范围,缔约国在货物贸易、自然人移动、服务贸易、资本和信息流动等方面都会获得诸多便利,这些因素均会为各成员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般把FTA带来的经济效应大致分为两部分,即通过降低区域内关税直接促进成员国间贸易的静态效应,以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间接促进成员国经济成长的动态效应。

FTA签署后产生的静态效应,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①贸易创造效应。FTA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由于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各成员国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生产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产品所取代,这样,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便能增加,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区内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这就是贸易创造效应;②贸易转移效应。相对FTA国家间的内部关税,各成员国对外设的关税等市场准入门槛要高一些,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入将受到歧视,所以成员国之间某些商品的需求从非成员国转向了生产成本较高的伙伴国,即商品的供给来源从非成员国向成员国转移,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FTA签署后产生的动态效应,则可以分为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以及投资刺激效应三部分:①规模经济效应。签署FTA后,可以把各国的国内市场整合为统一的区内大市场,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扩大,同时,生产要素流通的便利,也将促进成员国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进而产生规模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竞争刺激效应。成员国之间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后,各国企业必须面临其他成员国企业更激烈的竞争,这将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提高经营管理、降低成本,从而使得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③投资刺激效应。FTA的建立还可以动态地刺激投资,非成员国企业为应对产品进入FTA区内市场受到的市场准入歧视,会选择到FTA成员国境内投资设厂,从而增加FTA成员国吸引外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FTA签署后不仅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例如,欧盟“东扩”计划的加快实施,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成员国不断增加和自身职能范围的逐渐扩大,增强欧盟作为重要“一极”在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改变其“政治矮人”的形象;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快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放射性双边FTA网络,其目的也是进一步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影响;中国、日本、韩国甚至包括印度在与东盟进行“10+1”谈判过程中的相互较力,其实质还不是经济利益的争夺,而是为加强各自对亚洲事务的影响。上述例子都充分说明,通过签署FTA可以对双边的政治关系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案例应用的条件

(1)FTA并不是对WTO的替代,而只是对其的补充,所以不能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实践,而对中国积极推进WTO多边谈判进程的策略产生怀疑;

(2)FTA的成功有赖于双方的积极推动,并且在政治经济领域均不应有实在阻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证明,各国在FTA实践的谈判中,必须为敏感产业设置保障措施。

思考题

(1)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中国进口大量增加,是否意味着中国贸易利益的损失?

(2)目前,中国与美国、欧盟及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是否具备?为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