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如题所述

态度是一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内在心理倾向。人们通常认为态度会通过外部表情、谈吐和举动表现出来,这被称为态度行为。然而,态度也可以不以外显形式出现,而是隐藏在内心。态度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的后天心理反应倾向。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态度总是针对某个特定对象。态度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或群体,如民族、种族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态度的对象是指与态度主体相关联的、被主体所指向的社会性的人、事、物、关系、价值等。一旦成为态度的对象,就称为态度客体。任何一种态度都是对一定的客体发生的,它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旦形成,态度不会轻易改变,这称为态度的抗变性。但并不意味着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互动对象和互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所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指它不易改变。
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在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心理过程。因此,态度作为“心理反应倾向”,会有不同的内容。有以认知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倾向,如社会理想,对某人的看法等;也有以意向和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动机倾向,如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尽管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有多种说法,但大多数人同意弗里德曼的态度组成理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等。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
三种构成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紧密相连,通常我们假定态度能够至少部分决定人们的行为。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西方学术界曾以态度为中心进行研究。态度能预测行为,但需要考虑态度的激活、特性和行为的情景界定。态度的激活指态度从记忆中进入意识域的过程,态度的特性包括情绪-认知关系的一致性、直接经验和强度,而行为的情景界定指他人行为、他人发现行为动机的可能性、情景限定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内在态度结构与行为预测也有密切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