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国老建筑——延安东路高架下的建筑亡魂

如题所述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在推进延安路高架建设时,一场轰动一时的变革悄然上演,无数历史建筑在烟尘中沉寂,它们的遗存成为城市变迁的见证。让我们沿着延安东路(自西向东)的足迹,探寻那些曾经璀璨的建筑遗迹,一睹它们往日的辉煌。


【昔日繁华】</

首先,我们来到725号的沪光大戏院,原名沪光电影院,1938年由陶寿逊等创办,中西合璧的风格尽显其独特魅力。大红柱撑起的门庭,天花板的宫殿式藻井,四周八仙嵌形的壁画,912人的宽敞空间,曾是新中国首部国产故事片《桥》的首映地。沪光电影院历经公私合营和多次更名,直至1996年因高架建设的需要,这个承载了影坛辉煌的剧院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


【浦东记忆】</

浦东同乡会大楼,即浦东大厦,矗立在1454号,1936年由浦东企业家共同出资,由奚福泉设计的现代化建筑,见证了浦东的崛起。1980年代后期,它被改造为黄浦区图书馆,再因高架工程,又与图书馆一同成为历史的尘埃。


【光影流转】</

光华大戏院在1930年以独特的艺术气息开幕,从电影院到剧场,再到少年宫,它的命运跌宕起伏。1987年,光华剧场改建为图书馆,最终在高架建设中被拆除。


【谣言澄清】</

浦东银行总行大楼,虽然谣传被拆,实则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得以保留。1928年它在浦东地区起航,1936年迁至延安东路280号,成为金融中心的标志。1957年后,延河大楼的名称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如今,它依然屹立,只是楼顶塔楼在增建中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历史印记】</

亚细亚加油站和大美晚报馆,它们曾是繁忙街头的地标,却在90年代的建设洪流中悄然离去。《大美晚报》的辉煌篇章,如今只能在历史的篇章中回味。


尽管时光荏苒,这些消失的民国建筑,虽不在,但它们曾有的辉煌和故事,仍深深地烙印在延安东路的记忆里,成为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章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