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其二的象征意义

如题所述

《复仇(其二)》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崇和对启蒙及革命失败后启蒙者与革命者生存状况的揭示,也表达了对民族中一部分具有先觉意识的知识分子代表的赞美和对民族中另一部分人的批判。


一、《复仇(其二)》内容简介

《复仇其二》是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诗,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

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通过描绘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过程,展现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兵丁、路人、祭司长、文士、强盗等人象征着庸众,他们围观、戏弄、讥诮耶稣,对他的痛苦和悲哀视而不见,反而嘲笑他的牺牲和受难。

而耶稣则象征着先觉者,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却依然坚定地承担着拯救人类的使命。他的心境是镇定刚毅、清醒超脱的,即使在遭受苦难和侮辱的时候,他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二、《复仇(其二)》的创作背景

《复仇(其二)》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和兄弟反目的背景下,感到落寞和悲愤,从而取材《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创作的。这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底,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战火纷争的北京,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苦难让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而悲愤。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通过描绘耶稣受难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先觉者与庸众、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同时,他也揭示了民族中一部分具有先觉意识的知识分子代表的赞美和对另一部分人的批判。

《复仇(其二)》创作时间和作者介绍

一、创作时间

《复仇(其二)》是鲁迅创作于1924年底的一篇散文诗,因为五四退潮和兄弟反目,他的心境颇为落寞,这样落寞的心境与《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共鸣,形成了这篇悲愤阴冷的色调。该篇最初于1924年12月29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是浙江绍兴的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中篇小说《阿Q正传》,而《复仇其二》正是这部小说中的一部分。鲁迅于1936年因肺结核病在上海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