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高适的友谊(上篇)

如题所述

李白、杜甫、高适的友谊(上篇):刚开始,三个落魄诗人相见恨晚,而后李白与高适决裂。

天宝三年,梁宋之地,迎来三位诗人——李白、高适、杜甫。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

年景也是最好的年景,刚刚经历开元盛世,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绝顶巅峰。

三剑客游吟于梁宋间,指点江山,诗酒纵横,快哉快哉。

最年长的李白,诗名动天下,钦点翰林,侧身于皇亲贵戚之间,位列于勋臣名士之际。

什么“饮中八仙”、“仙宗十友”,泰斗贺知章之“谪仙人”,内相高力士之脱靴主,唐玄宗杨贵妃之座上宾,收获了文人的最高礼遇。

当然诗仙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太不把政治当回事了。诗虽然名满天下,但皇帝视之,也不过是文学侍从而已。

诗仙注定当不了政治家,太飘逸,太随性,眼高于顶,天下人不入法眼。

得罪人多了,到皇帝那告状的人也多了,就被皇帝“赐金放还”,李白在仙班已被谪下凡间,在凡间再被谪出朝廷。

杜甫是个家境不错的年轻人,三十岁之前基本上是网上传说中的“后浪”。考过一次科举结果落第,然后就不务正业,到处“壮游”。这时候杜甫还不是“诗圣”,诗名未著,无人知晓。

在洛阳,诗仙诗圣第一次相逢,金风玉露一相逢,后世文人就尽情高潮了。

闻一多说“青天里的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郭沫若说“天上的双子星座”,苏东坡说“古今诗人尽废”,严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笔如椽,口吐莲花,由衷赞美拼起来一个盛唐的李杜。

但是当时当地,不过一个落魄文人,一个落第书生,好比小饭馆里撸着串喝着啤酒,谈着上亿买卖的夸夸酒徒。

然后仙圣相约,游览梁宋,就是现在的开封、商丘,但是满打满算,也没转出河南地界。

秋高气爽之际,二人相约而来,又迎头碰上了高适。

高适年龄位居李白、杜甫之间,也是蹭蹬半生,很不得志。

三个落魄诗人相见恨晚,然后“饮酒观妓,射猎论诗。”

看来除了不会作诗以外,咱们现在的哥们聚会,也差不多就是这些玩法,“观光拜佛,喝酒打牌,唱歌洗浴”。

这次三人相聚时,还没有分出阶层。

李白诗名动天下,但此时遭遇水逆,“赐金放还”基本宣告政治生命结束,很是郁闷。高适也年过四旬,半截已入黄土,还是白丁一枚,投谒无门。杜甫年轻些,虽经过挫折,看似还有些前途。

三位诗人结伴游览了一番,就各奔前程而去。

转眼,十年之后。

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造反,肆虐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大动乱,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的走向,李杜高三人的命运也被彻底转折。

我们话分三头,先讲李白。

李白这十年倒没什么变化,因为他政治生命其实早已终结。兵乱一起,便携妻子宗氏南奔避难,辗转来到庐山隐居。

这里我们先插叙一下李白的婚姻,有助于理解李白的人设。

李白第一任妻子许氏,是年轻时候的结发夫妻。许氏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高门大户之女。

李白作为一个商人子弟,这次婚姻是高攀的,李白是入赘许家。

十多年婚姻还算美满,许氏给李白生下一双儿女,李伯禽、李平阳。我们在李白诗集中,是可以经常瞥见这一对惹人怜爱的小儿女的。

许氏去世后,李白又有几个女人,最后续弦了宗氏。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又是高门之女。

宗楚客当年与女皇武则天沾亲,攀附武家,官声很差,此时宗家也已家道中落,顶多是有些资财。

李白的两次婚姻,都是迎娶破落贵族家的女人,还不惜入赘,大概也是希望有所援引,至少能找个饭辙。

可惜,两个女人都没有给李白带来仕途上的帮助。

天下大乱之际,李白的机会来了。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有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阶段,即玄宗与肃宗父子交争。永王李璘作为玄宗的一枚棋子,派往江南募兵讨贼。

李璘得知李白隐居在庐山,非常心仪这位“谪仙人”,于是派谋主韦子春亲上庐山,三次修书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

倒不知道李璘,是真的看重李白的才华,还是想借重他的大名。

李白五十六岁,顿感第二春来了,被小王爷三顾之情所打动,于是毅然出山入幕,老夫聊发少年狂,加入了李璘团队,任江淮兵马都督从事。

顺江东下之际,李白是意气风发的。诗兴大发之下,连写十一首组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光读这些诗,那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剿灭叛军,光复河山,报效君王,拯救苍生,直接走上人生巅峰。

这组诗艺术水平极高,这里就引一首吧,也是我最喜欢的。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品一品,自比当年谈笑破敌的谢安,强虏灰飞烟灭,何等的孤傲和壮阔。

可惜,诗仙沉浸在自己幻想中的世界,其实他已被卷入一场巨大而黑暗的政治阴谋,但他根本毫无察觉。

先让诗仙在云中逍遥一会儿吧,转头看一看高适这些年的境况。

高适中年以前也是郁郁不得志,在四十六岁的时候,得到睢阳太守的推荐,科举中第,走入了仕途。

然后跟随名将哥舒翰,在将军幕府中任职。安史乱起,哥舒翰镇守潼关,高适也在军中参谋军务。

天宝十五年,哥舒翰战败,潼关陷落,玄宗车驾逃亡蜀中,高适也随逃难队伍入蜀。

这一年,高适五十三岁。

当玄宗下诏让永王李璘下江东募兵讨贼时,高适敏锐的发觉其中的隐患,显然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会形成两宫争储的微妙局面。所以高适劝谏玄宗,收回成命,玄宗当然不予理睬。

此时肃宗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但消息尚未传入蜀中。高适见玄宗不纳谏,便北上灵武,投奔肃宗李亨。

高适见到李亨,敏锐洞察年富力强的肃宗必然将成为帝国真正的首脑,老迈的玄宗已无力回天,于是他就把永王出镇江东的情报当作了投名状。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旧唐书高适传》

高适摇身一变,成为了肃宗灵武政权镇压永王李璘的主帅,平步青云。

史书上尊肃宗为正统,因此定义永王李璘行为是叛乱,而肃宗派高适等平定叛乱。但细考当时情境,就是一场皇族内讧,是肃宗李亨在高适等人撺掇之下,对弟弟李璘进行的一场内部清洗和血腥镇压。

不得不承认,高适在政治上是老辣的,年轻的李璘不是对手,李璘团队也不是对手,李白当然更不是对手。

高适到达淮南,马上策反李璘手下将领,宣布李璘谋反叛逆,并调兵遣将展开攻击。李璘手下的核心将领,如季广琛、浑惟明、冯季康等,纷纷倒戈,逃离战场。李璘在众叛亲离之下,在丹阳脆败,只身南逃,在大庾岭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杀害。宾客幕僚们,早已作鸟兽散。

高适的军事、政治攻势是迅捷的、凶猛的,稚嫩的李璘毫无抵抗能力,败得干脆利落。

在这个过程中,李白肯定是干瞪眼,估计都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从南天一柱的谢安,变成仓皇逃窜的叛贼了。

五十七岁的李白于是就成了阶下囚,五十四岁的高适则走上人生巅峰。

永王李璘未必是白莲花,他虽奉圣旨东下募兵讨贼,但究竟有没有与皇兄分庭抗礼甚至逐鹿九鼎之心,已无从考察。

但李白真的是白莲花,老哥哥完全没想过什么皇位之争,还做着挽狂澜于即倒,救万民于水火的美梦,还幻想着李家兄弟南北夹击,剿灭安史叛军后,会师两京的盛况,然后自己,“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像克成大功的范蠡那样飘然归去。

天真到让人心疼,李白除了写诗真的好,玩政治真的不入流。

阶下囚李白万念俱灰,他想到自己和高适还是有旧交的。于是他托秀才张孟熊给高适送去一首诗,委婉表达向高适求救之意。

石沉大海,高适没有任何回应。

很多后世文人,出于对李白由衷的热爱,都对高适的见死不救嗤之以鼻。李白也对于高适此次不施救耿耿于怀,并在后期的诗作中进行讽喻,甚至对高适的人品进行抨击,两人在精神上已然绝交。

其实我们不能苛责高适,政治生物有政治生物的伦理和无奈。

已步入政治核心层的高适,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营救一个毫无意义的囚犯。

高适虽然立下大功,但他从来也不在肃宗李亨核心班底之内,只是个外人。所以高适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前路仍然荆棘密布。政治考量重要的是权衡利弊,别说这不着调的老交情,就算亲父子兄弟,权力面前还不是你死我活。

肃宗李亨和弟弟李璘,不但是亲兄弟,还有抚养之恩,半兄弟半父子的恩情,到头来还不是你当坐上宾,他作刀下鬼。

高适确实是趋炎附势之徒无疑,当年李林甫掌权时,高适吹捧李林甫,杨国忠掌权时,高适吹捧杨国忠。到肃宗身边后,抓住机会献上投名状,谋出恶毒计,终于攀上了天梯。但除了文人笔下的伊甸园,谁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呢,都是在社会大泥淖中蝇营狗苟,争权逐利,无人可以解脱。

李白自己还不是入赘名门,献诗玉真公主,巴结贺知章,奉承杨贵妃,投机永王李璘吗?诗写的再漂亮,也不能当饭吃。

政治小白的最终宿命,就是作一个棋子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