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

如题所述

一、作品简介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二、原文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意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四、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五、赏析应用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六、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4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

全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中空旷,晚来的天空已是秋天的气息。

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照耀,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淌。

竹林中传来浣衣女归家的声音,莲花随着渔船的摇晃荡漾。

随意地停下脚步,享受春天的芳香,不妨让王孙们悠然自得地逗留。

出处:

《山居秋暝》是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被收录于《卷五十四》的《杂录》中。王维是唐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王维是一位热爱自然的诗人,他常常退隐山林,追求清幽自然之境。《山居秋暝》描绘了一个山中秋天的景色,通过对山色、雨后、明月、松林、清泉、竹林、莲花等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及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使用环境:

《山居秋暝》以简洁幽美的语言,描绘出了秋天山林的宁静景色,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内心的释放。这首诗可以用于文学欣赏、修身养性、自然哲学的研究,也适合作为教育课堂中的教材。它具有艺术性、韵味和思想性,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宁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一。王维的诗作以自然景物的描绘为主,追求写实与意境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邃,影响了后世不少的文人墨客。

第2个回答  2023-08-04

这题我会!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实亦自指。

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第3个回答  2023-07-29

『原文全诗』

《山居秋暝》

王维〔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笑语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第4个回答  2023-08-03
<p>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全诗如下:</p><p><strong>山居秋暝 <br /><br />唐·王维<br /><br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r /><br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r /><br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br /><br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strong></p><p><img src="80153247715"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strong>译文</strong></p><p>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br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br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br />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p><p><img src="80153247725"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strong>注释</strong></p><p>(1)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br /><br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br /><br />(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br /><br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br /><br />(5)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br /><br />(6)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 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p><p><strong>作品简介</strong></p><p><img src="80153247750"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5]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p><p><strong>作品赏析</strong></p><hr /><p>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全诗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br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br /></p><p><img src="80153247794"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br /></p><p><img src="80153247817"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br /></p><p><img src="80153247854"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br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p><p><strong>创作背景</strong></p><p><img src="80153247903"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这首诗描绘的是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p><p>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p><p><strong>作者简介</strong></p><p><img src="80153247693" /></p><p class="ikqb_image_caption"></p><p>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br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br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