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

我很喜欢文言文,虽然毕业了,但是我仍然很喜欢文言文的阅读,我认为,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国现在教育体制的要求。说实话,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要让他们明白文言文对他们以后考试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文言文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影响他们的升学,这是要强调的一点。

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聊斋志异》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涉及的内容带有比较多的封建迷信和神话色彩,可是他却能够让学生学习的比较有趣味性,文言文中比如“之”“焉”“乎”“者”等等词语的意思、用法都能在文章中找到,这些文章相对于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来说,趣味性就比较强,小说为什么比科技论文吸引人,其不同点就在于小说能够吸引人,当然,这一点实施的可行性可能有点困难,不过,我认为这倒是一个好办法。

第三,平时多让学生学着用文言文写一些小的文章,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文言文的乐趣,这点老师的工作量就要大一些,因为看那些不像文言文的“文言文”还是比较痛苦的。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与君共勉,望能解君之惑也。

2.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

于漪老师非常形象地称文言文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民族的地质层”。

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不但没有展示出其迷人的魅力,反而成了让学生望而生畏,如何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媒介,“以趣激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不能重“言”轻“文”,只有“文”“言”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将“言”的教学,即字词解释作为教学的重点或唯一,进行繁琐、细碎的讲解的讲解,等于是将经典古文拆解成了一地鸡毛,学生也会先入为主,原来文言文学习就是这么一大堆面目可憎、完全没有用的“之乎者也”,等到进行“文”的理解与欣赏时,早已是樯橹之末,兴趣全无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经典古文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及超然的智慧。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重视诵读,因“声”而体味诵读之趣,在诵读中可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感情,读出境界,同时还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因“问”而品味探究之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妙地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时更能够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

因“境”而感受创造之趣。创设情境,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古文

一是把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语用美、人格美展现给学生。

课本中的古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古诗词,都是具有高度美感的艺术精品。教师在讲授时要把短小篇幅内的万种文学艺术风情展现给学生,用古诗词的艺术美吸引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古文的兴趣。

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说,课堂上教师先要读出它的韵律美、意境美,我们可以找到文本的名家泛读,认真学习,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现它的韵律美、意境美,也可以下载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构建文本意境,展现描述的画面,仿佛是一幅古朴的天涯游子图: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远处的流水小桥旁有户人家,炊烟袅袅,天涯倦客骑着瘦马在古老的驿道上徐行。秋风萧瑟,夕阳垂山,漂泊天涯的游子禁不住伤心断肠。静谧的画面、远古的游子、衰飒的晚秋,还有那是家又不是家的小桥流水,有一种凄凉的美。再看它的韵律,鸦、家、马、下、涯,平平上去平。前两句,平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平平,音节整殇中有参差,音韵纯净而含蓄,这是一种精致的音乐美。再看它的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全部由意象名词连缀而成,整殇别致而优美,为避免句式的单调和取巧痕迹,后两句使用了自由的散句。感情直泄而下,一语道出断肠人在天涯,前整后散的句式,似乎游子的感情先前还有节制,后终抑制不住,直抒胸次,水到渠成,畅快淋漓。再看整首诗的意境,联系诗词的时代背景,在那样一个异族统治,民族分等级高下,文化压迫奴役的时代,信马随行的游子去做什么?心境为什么如此凄凉?又有多少这样的天涯倦客?这情景或许是作者自身的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悯的情怀,这又是一种人格的高尚美。读了这首词,等于欣赏了一幅古画,聆听了一曲古音、感受了一次望古人项背的心灵之旅。课堂上时常作这样的古诗词讲解,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是把古散文的智慧美、哲理美、语用美、人格美展示给学生。

课本中的古散文大都蕴含深刻的用世道理,尤其是先秦散文部分,更是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有很强的智慧美、哲理美。古代散文的句法、构词、篇章布局等都有精致巧妙的美感,字里行间透露的思想意识更能体现作者崇高的人格美。在学习时把这些展示给学生,势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如《曹刿论战》一文,曹刿分析的作战取胜条件,战前的准备,战胜的原因等,都体现了古人军事方面的智慧;由前面的取信于民、得民心到后面的以少胜多,蕴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哲理;文中运用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对偶、排比、对比、映衬等句式和修辞无不体现古文的语用美。在全文的构思上也匠心独具,题目为《曹刿论战》,文中祥写战前战后的论证分析,略写战斗的激烈场景,紧紧围绕一个“论”字。由前面的“可以一战”到后面的“齐师败绩”,由前面的“食肉者鄙”到后面的“公将鼓之”、“公问其故”等前后内容的照应,环环相扣、融会贯通、神完气足。具体到“我”字,更是充分体现古人作文的严谨,立场鲜明。“齐师伐我”表明这是一场保卫鲁国的正义战争,曹刿的助战是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是站在为人民的正义上,而不是单纯地为“鄙”的“食肉者”卖命,而是为了国家不受外敌的入侵。在那样一个国家与君王不甚分明的时代里,能有这样的见识,更见出作者的先进思想和伟大人格风范。我们在讲授这些古文的时,如果充分发掘它蕴含的美质,展示给学生,学习古文如同拜谒先贤,受益的是智慧、哲理、文采、人格的熏陶,谁又会不乐于接受呢?

三、发掘现实生活中的古典元素,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

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也有很多古典的元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的魅力。如流行音乐中周杰伦的《东风破》、毛宁的《涛声依旧》,电影《神话》、《墨攻》、《赤壁》等作品,都是现代音乐、影视艺术和古典诗词、古典著作的巧妙融合,既有现代的明快又有古典的优雅。课外和学生谈论这些感兴趣的话题,把古典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再者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时常引用一些古典格言警句,讲课或写作中多运用一些古诗古文名言雅句,营造古文的使用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文、阅读古典的习惯。

4.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方法二:累人法。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5.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

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方法二:累人法。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

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

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

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6. 文言文太难了,怎样让孩子学好文言文呢

初二再培养说实话有点晚,一般应该在孩子12岁前接触并多阅读文言文的文章或者名著(孩子可能一时看不懂,但是相信我,孩子会对那些华丽的诗词产生兴趣,觉得好牛,不一定全能明白,但是首先形成一个印象)然后等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真正意义的课文,你会发现孩子会有质的飞跃,理解起来一点也不难,手到擒来。(楼主现身说法)

现在的话,建议家长培养他阅读的兴趣,网上是有一些好的小说的,作者的文学素养很高。现实中可以多读一些国内外的大家作品,文学是相通的,不是学好现代的古文就学不好了,不要着急,慢慢引导。青春期孩子的心思会重一些,这时候不要去宣导语文好难,他学不好 这种潜在暗示,本来可以学好的也不会去努力了

7. 那些古文适合用来教育孩子

杀猪示信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

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

济阳之贾:

原文:

济阳之贾人,渡河南亡其舟,栖于浮直之上,号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淦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淦者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日:“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日:“盍救诸?”渔者日:“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他们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商人淹死了。

————————————

季札挂剑

原文: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8. 刚生下来的孩子叫什么 古文

应该是“襁褓”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