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如题所述

关于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如下: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主要表示“他”、“她”、“它”。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之”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2)“之”用作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即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句读之不知。(《师说》)、何功之有哉?

(3)“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4)“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译时应省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5、我。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