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一种:过分溺爱孩子
有的父母很宠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的,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这样做不但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很疼爱自己的,也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是非不分是态度。想想看,对孩子有求必应,什么都依着孩子,孩子会无止境地索取,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怀有感恩之心。更可怕的是,一旦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无法满足孩子,孩子就会无理取闹,以后长大了,也很容易养成这种不良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觉得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可以给予,如果不合理的,或者没办法立刻给到孩子的,应当跟孩子好好沟通,告诉孩子为什么现在无法实现ta想要的东西,给孩子一个期限或者是商量一下能否通过其他方式代替ta目前想要的东西。这样有助于从小养成孩子健全的人格。
第二种:不在身旁陪伴
很多父母其实都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孩子最最需要的,恰好是陪伴,而不是物质上的。很多父母,如果你每天将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忽略掉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逆反、怨恨心理,影响亲子关系及性格发展。
即使你每天都很忙,每周也要至少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尤其是孩子参加比赛、毕业典礼时,你更不应该缺席。
第三种:经常责骂孩子
很多父母都在这样子做的,孩子稍微犯了一点错误,就开始责骂孩子,不管这个错误是不是孩子故意犯的,很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骂。
经常责骂、迁怒于孩子,会打击孩子自信,做事变得唯唯诺诺、畏手畏脚,且会以不友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一些孩子在被打皮了之后,会更加难管教,走上错误的道路。
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要等自己冷静后再进行解决,你在气头上的话,对孩子来讲,可能是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
第四种: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
在孩子小的时候,几乎跟父母是形影不离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比如说,家长插队、说脏话、撒谎,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偷东西,这些事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想要孩子长大后做个正直的人,还得让孩子从小有个好榜样。如果父母都没意识到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孩子又怎会知道呢?
第五种: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很多家长喜欢开启独揽大权的模式,什么事情都要管,小到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道孩子要上什么兴趣班,上哪所大学,几岁可以谈恋爱,报考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跟谁结婚等,几乎是包揽了孩子的一生。只想问一句,累不累?家长累,孩子也累。
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不但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时间久了,孩子也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过分依赖别人,让孩子难以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5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在育儿路上不断地摸爬滚打才能收获经验,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然而有些教育方式可能很伤孩子,赶紧改。


错误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1、体罚式教育

体罚孩子似乎是每个国家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比如常见的打屁股、打手、罚跪、鞭打等等。

尤其是脾气暴躁的父母,每当孩子犯错时,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去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先骂一顿、打一顿泄愤,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还会给孩子生理造成伤害、心理留下阴影,性格造成缺陷。

据一项调查显示,被父母体罚过的孩子,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更容易冲动、动手打人。


2、唯学习论式教育

中国式父母犯的最大一个错误紧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放,多数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他们自身的兴趣和身心发展,家长执着地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优秀的孩子。

这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不断扼杀孩子的兴趣,殊不知,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学习机器,而是一个拥有创造力、身心健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如果孩子实在是学不进去,父母不如“曲线救国”,大力发展孩子的兴趣,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说不定这还会成为他们将来的谋生技能。

3、过度保护式教育

相比于外国的自由式教育,我国父母对于孩子总是过于呵护,从小到大恨不得为孩子包办一切,多数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倾尽全力却养育出一个叛逆、啃老的孩子,其实,当孩子习惯性在父母羽翼的保护下成长,他们多半是手无缚鸡之力,当不满足现状时,只能将怒火和无能都转移给父母,被包办长大的孩子缺少主见,总是选择极为不理智的方式回避问题。


4、烧钱式教育

如今的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攀比心和虚荣心的作祟下,让教育成为一种“烧钱游戏”,与此同时,剥夺孩子的自由和快乐,在父母急躁的功利心下,孩子常常感觉到压力大。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数家长不惜花费重金投资教育,因为自身的焦虑,让孩子不得不抢跑,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揠苗助长”,只会让自己在经济上压力山大,让孩子在高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喘不过气。

5、放任式教育

有的父母因为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品性等情况很少过问,听之任之,任由其发展,总想着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殊不知,这样只会教育出一个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内心敏感缺爱的孩子。


6、打击式教育

打击式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压力后产生动力,变得更加优秀,可是产生的隐患也很多,这种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难以愈合的创伤,比如自卑、缺乏安全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极度渴望被肯定等等。

7、溺爱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是爱孩子,实际上会毁了孩子,父母的包庇、纵容,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养成自私自利、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的秉性,在父母的过度宠溺下骄纵任性,缺少独立性。

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如上几种做法,越早改正,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越小,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呢?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我们常听说的或许是民主教育,其实细化到教育方式上,可以采取“契约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提倡的是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尊重,只有与孩子建立合作的“契约”关系,才能明白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亲子共同攻克和解决难题的过程,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常常是陷入一种权力之争中,父母自以为是的关爱可能是一种伤害,让孩子感觉到窒息,而契约式教育是希望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在家庭关系中建立一种在自由、平等、宽容、理解的前提下制定规范和约束。

父母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才能了解并体会他们的感受,接着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配合,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约束自我和自觉学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0-26
1.过度溺爱,做错了事不过分苛责,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这会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就不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了社会就会吃许多苦。
2.过分严苛,对孩子要求太高,相信“棍棒教育”,达不到要求就有严厉的责罚,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3.爱比较,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做比较,以此来打击孩子的信心,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经常这样还可能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4.放养式,经常不怎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身体健康,不注重过程,只在意结果,对孩子不严苛,不会经常鼓励支持,会让孩子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不上心
第3个回答  2022-11-05
1、对孩子要求太多

2、太听孩子的话,过于顺从孩子的要求,无论对错

3、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伤害最大

4、揠苗助长:总是按照大人的思维要求孩子,当孩子达不到要求就训斥或嘲讽或其他不当

5、粗暴的言行、总给孩子套上“笨”、“不行”等帽子
一,控制型管教
当一个孩子抓狂,躺在地上哇哇大叫的时候,控制型的父母会过来说,我数321,你给我起来。
控制型管教下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孩子会走向两种极端:
要么他会去控制别人,因为他在一个控制型关系中长大,那么他习得的相处方式就是去控制别人;要么他会失去自己的动力,变得懦弱,没有主见,凡事都听别人的。

二,贿赂型管教
当孩子哭闹不休的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别哭了,爸爸给你买糖。
而贿赂型管教的后果是什么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可能永远被贿赂,当孩子养成习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到一个条件,找到一个外在的东西来满足他,那样孩子就做任何一件事都找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乐趣,而只能看到一件事带给自己的后果,这样他和世界的相处模式,就变成一种交换关系。
这两种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教育方式了,我们成为父母后,没有经过思考,直接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汲取了我们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教育方式,用在了孩子身上,并没有动脑子去想其他方式。
樊登说,“如果你停止不了威胁和交换,那么你会在家里反复上演这些剧目。”
事实的确如此,做为父母,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三,放任型管教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放任型家长会说,让他哭吧,小孩子哭一哭身体好,不要管他。
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孩子来说,他都已经躺在地上哭了,爸爸妈妈还是无动于衷,那以后孩子就不敢再去信任父母给自己的爱。
还有一个问题,放任型教育下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形成成瘾性人格。
什么叫成瘾性人格呢?就是孩子做一件事情,做起来没完,打游戏、玩手机、抽烟,他沉浸在其中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孩子需要一个东西来给他带来一些支撑,他没有从父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支持,那么他就容易依赖一个东西,游戏、小说、漫画等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沉迷于打游戏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长对他关心不够的孩子。

四,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了一跤,否定孩子感受的父母,会过来说,不疼不疼,站起来,没事。还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哭了,还会说,这有什么,男子汉摔倒了不要哭。
这种教育下,孩子的感受经常被忽略,虽然他会慢慢的变得坚强,但是他也学会了忽略他人的感受。

五,以消极的后果进行惩罚
比如孩子不按时吃饭,妈妈会惩罚孩子不许看电视。
这样的规矩看似有道理,这个惩罚也好像既没有伤到孩子的身体,也没有伤到孩子的心灵,但是,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惩罚就叫做消极后果,纯粹是因为大人手中有惩罚孩子的权利。
第4个回答  2022-11-05
一、专制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总是觉得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过来人”的身份可以妥当的帮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在不询问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就擅自帮孩子做好决定,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当孩子对家长所做出的决定表示不满意时,家长总是用“我这都是为你好,不听我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等类似简单粗暴的话语来做挡箭牌。孩子一直在这种专制的环境里生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主意识,在他看来,强权就是可以战胜一切,于是乎长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甚至对他的人生观也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二、给孩子灌输“别多管闲事”的观念
当孩子告诉你,公寓大楼的门锁坏了需要修理时,你是会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联系相关人员来修理,还是拉着孩子离开让他别管闲事?当孩子看见公交上有颤颤巍巍站不稳的老人想让座时,你是会鼓励孩子帮助有需求的老人,还是给孩子一记眼刀让他管好自己就行?如果家长总是制止孩子爱心的传递,扼杀孩子的善良,孩子也会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冰冷没有温度的,逐渐在心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三、不遵守承诺
有时家长答应了孩子,周末要陪他一起去公园玩耍,却因为自己的私事或是工作上的事情耽搁,就直接取消了和孩子的约定。在家长看来这不过是口头上的一个承诺,做不到也无妨,可是在孩子心里你已经失去了作为家长的威信。
家长在不得已取消和孩子约定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和孩子说明情况,告诉孩子暂时取消约定的原因,并约定好下一次出游的时间。
四、不准孩子冒险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是存在一定危险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去告知孩子如何避免危险以及遇到危险的事情要怎么处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不让孩子去挑战一些他们感兴趣但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事情,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懦弱胆小的性格。一旦孩子脱离了家长的“保护圈”,孩子就很难一个人面对挫折和挑战了。
五、不遵守规则
很多孩子都把家长当作榜样,但是有些家长却无法胜任这个职责。比如无视信号灯、乱闯红灯、随意插队、不走人行横道、行车不规范等等。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都这样漠视规则,那孩子更无法养成规则意识,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