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要生命教育还是死亡教育呢?

如题所述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指南》,引发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话题的再次关注。
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终结。近年来,随着儿童青少年一系列因漠视生命引发的成长悲剧,生死教育越来越应成为家长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而言,如何进行生死教育?面对儿童的“生死之问”,家长又该如何回应?本期特别关注,希望能给家长以启迪。
儿童健康成长是家庭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儿童自杀的新闻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儿童杀人案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想看到的事实:这样的悲剧由来已久,并且还在不断发生。我们在震惊哀叹之余,一直在试图寻找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原因让本应无忧无虑的儿童放弃生命?天真烂漫的儿童为何成了杀人恶魔?对于儿童生命伤害事件,教育到底应该并且能做些什么呢?

其实我国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上海新亚书店195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教育图”中,有两张关于“生死”的图片生动直观地讲述了关于“生”和“死”的问题。(见下图)而早在21世纪初,为了应对儿童自杀等生命伤害行为,生命教育在我国兴起后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并于2010年上升至国家层面。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生命教育空前繁荣,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计其数。然而儿童生命伤害事件仍然时有耳闻,似乎生命教育并未真正让所有儿童珍爱生命。

生死教育本身归属于生命教育,但由于我国严重的死亡避讳传统,作为生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死教育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使得生命教育“纯粹”地“只谈生命而自动过滤死亡”。北师大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曹专教授提出,“不建议在中小学过度进行死亡教育……”因为中小学生是蓬勃、阳光、充满朝气的,误导学生的死亡教育还不如没有。曹专教授的观点不无道理,不科学的死亡教育确实有可能误导儿童导致负面效应。但这并不代表儿童不需要死亡教育。同时“死亡是阴暗的、负面的,不应在中小学校园开展”这一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生命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正因如此,多数学校只愿意开展生命教育,却不愿意给生死教育一个发展空间。不止一位中小学校长和我说过,“讲生命教育可以,死亡教育太负面,要多向学生讲积极正面的东西。”作为一名儿童死亡教育的研究者,我的思考是:对生死教育持谨慎态度并没有错,但如果认为死亡教育是阴暗的、负面的,并且因为教师不会讲死亡就拒生死教育于校园之外是不理性、不客观的,或者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2002年,《中国教育报》就发表了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呼吁我国青少年亟待普及死亡教育,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死亡教育真的能走进课堂;到了2016年《中国妇女报》仍在不懈地发出“死亡教育何时能成人生必修课?”“从学生时段起,死亡教育就该引起重视”的呼吁。

可喜的是,2020年5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有委员“新冠肺炎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回复。回复中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全社会的生死教育,注重把生死教育与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提到“把生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回复中对生死教育给予肯定,并表示会进一步加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