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圆明园的故事?

和英法联军破坏他有关的故事。

第1个回答  2008-11-20
历史的真相——谁先抢了圆明园?

谁先抢了圆明园? 是老外还是最恨洋人的中国人?

历史的真相——谁先抢了圆明园?

140年前的秋天,1860年10月,圆明园浩劫,举世震惊,英法联军无疑是祸首。但是,谁先抢了圆明园?王闿运说是中国人, 北京城里的满人和老百姓!

王闿运(1832-1916)的《圆明园词》说:“敌兵未�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 ”这话文诌诌的,好在附有自注,词义乃大白:“夷人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 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 ,夷人还而大掠矣。”王当时刚出道,在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幕府中,北京的关系很熟 。据他的见证,当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最先进入圆明园盗掠的,不是老外,而是土著 ,是海淀附近的满汉穷人。

此话关系重大,不可乱打诓语,要有根据。所以《花随人圣庵摭忆》作者黄浚(18 90-1937)写到这段疑案,在同意王�运、称“此说大致不谬”以后,另外还引了李慈 铭的《越缦堂日记》作旁证。

李慈铭八月二十四日(公历10月7日)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还没有大抢 。第二天形势急转直下,大规模的抢劫哄然而起。日记说:城外西郊,盗贼遍地。城里 的贵族、官僚、富人纷纷害怕起来,打点细软准备出逃。他们怕的不是洋人,而是京城 周围的穷满人、穷汉人。暴民们一个个手上把玩着刚从圆明园里抢来的古董、玉器,已 经一群群地潜入城里,准备跟在洋人后面,接着抢。

八月二十七日的情况简直恐怖。“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 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孓遗。”可见,等到英法联军正式开枪以后,北京的暴民 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抢劫。据说河里、沟里都是坛坛罐罐,搬不动,扔下的。此后的几 十年里,圆明园里,无有宁日。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就拖 着板车奔海淀。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上的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搬。运气好 的,在废墟里还能找到拼得起来的瓷器、玉器。民国初年的时候,王闿运曾对人说:“ 圆明园毁后,周垣半圮,乡人窃入,盗砖石,伐薪木,无过问者。”1980年夏,已经是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学生,第一次旅游北京,在前门附近看到从圆明园里搬来的石条和界 碑,垒砌在街沿上。见我悄戏饺硕讼昕贾さ难�樱�媳本┑靡獾厮担骸懊淮恚≡裁髟?的,皇上家的,”令人厥倒。

谁先在圆明园开抢,是讲得清楚的。按照英法联军将士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日追 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当日,为了战事,在苑囿外围烧了几间房子。来自英法乡下的 兵士,住在宫殿里,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议论盗掠珍宝。但据说第一天还好, 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作纪念,没有动手,他们是在几天后,联军司令部 商量后才下手的。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中国人下手了。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 ,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住房。满人入关216年,北京第一次失陷,没了 官的北京没人管,一下乱了,对整天垂涎着皇上生活的小民来讲,无疑也算是一种解放 ,进到这平日里的禁园张望也是享受。于是开抢,如王�运、李慈铭所记。

随军的英国纪(Ghee)牧师说:“当我们再走近内宫时,遇见了成群打伙的中国人,抢劫他们皇帝的东西。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只能找到瓷器、毡毯和粗布的棉 衣。他们没有走进最好的宫殿,他们惧怕我们。”因此,外界看起来,是中国人先抢烧 圆明园。英法联军当然不是善类,他们早已在园内有组织有纪律地分赃、搬运、拍卖圆 明园财物,但外界不知。情况就是这样:英法联军是有组织的江洋大盗,海淀的某些百 姓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说实在,多次读到这段史料,总是不解:“首善之区”的百姓,“皇城根下”的子 民,有的还是帮着皇上统治全国人民的满族特权分子,平时又最恨洋人,临事不和皇上 共患难,不显出“忠君爱国攘夷”的样子,反而乘帝室之危,下手捞便宜,为什么?这 样的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奸?不像。农民起义?也不像。愚民群氓京混子?他 们却又是如此地精明地拿捏分寸,皇帝、老外都吃不了兜着。

这样的故事,最叫人想得起另一句话:“乘火打劫。”大约是中国历史书上,这样 的故事太多了,才有人发明了这句妙语。秦末项羽大烧咸阳,放火的是楚兵,抢劫者中 却一定夹有大量当地细民,不然为什么大火“三月不灭”。明末“闯王”李自成进北京 ,很想守住纪律不抢,也是北京城里的当地人先抢了起来,一发而不可收。辛亥革命的 时候,北京、南京、武汉都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人想抢。但是因为有一批商人、政客、 士绅出面维持,不准掳掠,才是历来的改朝换代中情况最好的一次,故宫保了下来,造 了博物院。不过,这样的故事,还没有离我们远去。本世纪里,每有“煽风点火”的群 众硕��陀小俺嘶鸫蚪佟钡男卸�摺C餮廴丝梢允�龊芏啻巍?

杜牧的《阿房宫赋》,对中国历史上为何不断出现“乘火打劫”的现象解释得最为 生动服人。他总结秦始皇的阿房宫被焚烧的原因时,说道:“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 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 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工;钉头磷磷,多于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 之帛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 人一举,可怜焦土。”杜牧虽为诗人,不是理论家,但他讲出了大道理:长期朕“一人 ”,宫城内外的百姓和皇帝,富贵贫贱,奢侈穷困,差别太大。没有中间阶级的斡旋、 社会关系的沟通、舆论批评的发泄,鄙野之人,平日里固然魏阙仰望,敢怒不敢言,可 一旦有人揭竿,老实委琐,委屈成奴的平民,必“乘火打劫”,在金銮殿里,九龙床上 过把皇帝瘾而后快。

由圆明园的“乘火打劫”想到了北方朋友讲的家乡故事。抗战时期,某地日寇扫荡 抗战村庄。日军后面,跟着邻村的村民。鬼子“三光”(烧、杀、抢光)之后,他们再 收捡一些破烂回家。由此又想到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个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 的镜头。鲁迅和同代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怪其愚昧。然而,又经历了二十 世纪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习惯性的“乘火打劫”,不是文化素质高 低的问题,也不是民族性格缺陷的问题。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一个社会,一个城市,如 果总是不鼓励市民有独立的财产、事业、信仰和追求,没自己的事干,老念着、侃着、 望着皇上的生活,以此为苦,也以此为乐,他们的人格必然无聊卑下,行为不负责任, 到时候就会一哄而起,成为暴民。王�运、李慈铭,还有鲁迅,看到了中国人的这个毛 病,但无法下药。不知我们这一代人能否真的多懂一点,不再出这样的“洋相”。
参考资料:http://www.cqjsyx.com/wy/wy1/ymy/wy/ymygs.htm
第2个回答  2008-11-20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