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经学,源于先秦时期用篆书书写的儒家经典,其研究则被称为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部分经书遗失,汉朝学者主要学习的是用隶书书写的今文经。然而,陆续在山川壁藏中发现了埋藏的古文经,如《尚书》、《礼记》等,这些古文经仅限于民间学者私传,未被官方立学。
西汉末,刘歆在整理秘府文献时,发现古文经与当时官方学说存在差异,引发了第一次古文经与今文经的重大争议。王莽篡权时,利用古文经中的井田制理论,提升了古文经的地位。东汉初,刘秀推崇今文经,而韩歆与范升等人围绕古文经如《费氏易》、《左氏春秋》的博士地位展开了争论,尽管《左氏》一度被立为博士,但最终因喧哗争论而被废除。
汉章帝时期,贾逵和李育等人的争论,推动了古文经学的发展,尤其是《左氏春秋》的重新重视。东汉中叶后,古文经学逐渐压倒今文经学,如贾逵、马融等大师的学术影响广泛,他们强调文字训诂对经学研究的重要性,撰写了大量具有科学性的著作,如《方言》和《说文解字》等。
唐宋时期,经学研究趋向统一,宋人强调直接解读经文,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争端暂告一段落。然而,古文经学对古代典籍的训诂方法和对待经典的态度,对后世学者如清代乾嘉学派及近代章太炎等仍有所影响,尽管其争议结束,但其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并未完全消逝。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